團購網數量暴增“跟風潮”下中國企業路在何方?
2010-07-02 01:44:56
每經記者 陳莉莉 發自北京
跟風美國的Groupon,中國的互聯網界再一次因為“美國來的新事物“而狼煙四起。
短短幾個月內,中國的團購網數量已飆升至1000多家。中國企業的這般集體跟風,是企業戰略需要還是無奈選擇?
團購網的明天在哪里?
記者上一次見到任一,是半個月前。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又在弄網站的事,他一旦弄起來就廢寢忘食,不分晝夜,好長時間都不會離開電腦”。
幾周前,任一創辦了名為“一起網”的網站。那時,他對團購網的未來很看好。但是,團購網的現狀讓他擔憂和煩惱。因為從3月份開始,短短幾個月內,國內已經有300家左右團購網了。
任一曾經創辦了一個公司,并將它成功送往香港上市,這些年還一直在關注互聯網動態。他說“現在大家都在過一座獨木橋。真正能活下來的團購網肯定是少之又少的,究竟哪些團購網能活下來?現在是一個未來數。互聯網充滿了神奇和未知。”
又過短短半個月時間,記者了解到,團購網已增至1000多家,幾乎每天都有不同名字的團購網橫空出世。“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速度和數字”,業內人士說。
任一說,“團購網的種類很多,五花八門,只要是你想要的,沒有找不到的。與很多人不一樣的是,我主要做美食,網友們經常能從我的網站看到1折優惠。”
當前中國的團購網是在跟風美國的Groupon。與互聯網先燒錢、后積攢用戶模式不同,Groupon是一個從一開始就盈利的公司,通過銷售折扣商品和服務,它帶來的利潤增長數字,讓互聯網創業人士瘋狂。
那么,如此之多的競爭者搶食,團購網的明天在哪里?
贏道顧問合伙人穆峰說,對團購網的未來趨勢不太看好,一是門檻太低,進入者太多;二是價格戰泛濫,團購網本身的利潤有限;三是給商家帶去的客戶很多都算不上目標客戶,有優惠券才去,沒有就不去了,商家的積極性也不可持續。
“一直以來中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大部分源自美國,有人甚至高喊:中國式跟風何時了?”穆峰說。
據《每日經濟新聞》了解,不僅是國內,Groupon全球范圍的抄襲者也不少。今年3月底,美國已經有山寨Groupon將近70家。全球范圍內,如英國的Snippa、Wowcher.co.uk、德國的CityDeal.de、巴西的佩希爾巴諾等也都做得有聲有色。
樂Phone能打敗iPhone?
在團購網瘋狂跟風Groupon之前,還有一個產品是國內企業競相模仿的對象,那就是iPhone。就連聯想也不例外。楊元慶曾經親自研究過iPhone。
蘋果iPhone從問世之初就充滿了爭議,有人對它時尚精美的外觀愛不釋手,有人對它眼花繚亂的應用軟件情有獨鐘,也有人對它存在明顯缺陷的功能設計嗤之以鼻。無論如何,iPhone都是手機領域的一個革命性產品,正是由于iPhone的出現,掌上通訊設備開始向全屏觸摸和應用多元化方向大舉遷移。
進入中國市場的iPhone難逃被本土IT山寨文化侵蝕的命運,大批山寨iPhone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試圖以更低的價位和更全面的功能贏取用戶,但生澀的操作和頻發的質量問題并沒有讓他們如愿以償。
就在以iPhone為首的手機3G應用模式方興未艾時,聯想率先打出了 “國貨當自強”的旗號:樂Phone強勢問世叫板iPhone!楊元慶曾經在公開場合說,“樂Phone賣不過iPhone就是失敗!”
據了解,5月17日,樂Phone通過聯想PC店面、手機店面和聯通營業廳共同發售,同時雙方達成協議,以創造性的雙模式并行發售樂Phone,并與聯通推出優惠3G套餐合約。
穆峰說,山寨、跟風現象在手機行業很普遍,2009年年底,聯想移動在中國手機市場中排名前三,重奪國產手機第一品牌。這當中采用的策略就是正規軍編制加山寨式作戰。因為手機生產要經過開模、設計、測試等環節,時間和資金成本都很高。國產手機在同樣的時間和資金成本下,不可能和蘋果、諾基亞、摩托羅拉的研發水平抗衡。這種情況下,只能模仿。由于中國消費水平的巨大差異,使得山寨機在市場上風生水起。
從產品名稱來看,樂Phone確實有點模仿的感覺,但產品還是要由市場成績來決定。如果樂Phone賣過了iPhone,那就是勝利。
學者觀點
做聰明跟風者 先模仿后超越
雅虎財經專欄TechTicker負責人薩拉·萊西 (引自其著作):中國之旅過程中,我對所見的人有一個分類,其中一個就是“模仿者”。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硅谷許多人認為一些中國公司抄襲他們的產品創意,或許他們確實參照了硅谷公司的創意,但中國企業家們卻在開拓自己特有的商業模式。
想一想eBay和阿里巴巴公司的淘寶網。eBay在中國止步不前,而淘寶卻一路殺來,擁有網上拍賣市場。根據有關數字,將近50%的中國網民成為了淘寶的顧客。淘寶還與快遞公司簽協議,使得購買者不需信用卡就能通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方式進行網上交易。這使淘寶能滲透到中國的二線,甚至三線城市,很少有電子商務網能做到這一點。
品牌中國產業聯盟主席艾豐:
商業文化由利益主導的思維模式導致了對抄襲和模仿的不同態度。抄襲行為亦步亦趨,拾人牙慧,并不值得為之辯駁什么。但是有礙商業利益的抄襲被這個時代的法律所抵制,能夠推動商品流行的模仿被無視或被縱容,這種自相矛盾的態度削弱了商業文化本身及其創設的“專利“和“版權”的說服力。其實,值得我們深思的,不僅僅是抄襲行為本身。
贏道顧問合伙人穆峰:某種意義上,我們加以創新,不失為另辟蹊徑。因此,要做聰明的跟風者,跟風過程中讓自己長大,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這才是最聰明的跟風者。有人說百度是最佳的成功案例,我也不否認。中國企業跟風國外企業,跟風是一種戰略還是一種沒有創新的表現?這具體看行業,還要看企業本身自身的發展水平和戰略規劃。對聯想、騰訊等企業來說,跟風是一種迅速搶占市場和用戶的戰術。而且,這種跟風也不是完全照搬,應依據企業特點、國內市場和用戶本身進行適合化創新。
除了很多產品外,還有一些企業在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及營銷方式上也跟風國外企業。不過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后,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巨大差異在這個虛擬世界中顯得格外明顯,很多國外的營銷模式不適合中國市場,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國際互聯網巨頭不能在中國站住腳跟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給我中國很多企業和咨詢公司提供了巨大機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