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0 00:59:4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陳婷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趙陳婷 發自北京
零售市場的不景氣在2013年似乎依然沒有好轉。在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宣布2013年2月份的銷售是一場“徹底災難”之后,德國最大零售商麥德龍集團又公布了將繼續大規模成本削減的計劃。
德國媒體稱,這一次的成本削減計劃,麥德龍將會考慮所有的成本問題,措施甚至將延伸到執行層面。
麥德龍中國區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這次計劃的具體細節并不知情,但這一計劃對中國區不會有影響。
國際市場風波不斷
麥德龍的大規模成本削減計劃和集團創始人OttoBeisheim自殺身亡的消息先后被曝光。對于其創始人的離世,麥德龍對外發聲明稱Beisheim因身患絕癥,選擇自尋短見。
相比之下,麥德龍似乎更加命途多舛。
公司財報顯示,2011年,麥德龍集團實現利潤7.41億歐元,同比下降了1/5。而2012年第一財季,麥德龍的凈虧損從上年同期的300萬歐元擴大至8200萬歐元。為此,在2012年10月,麥德龍集團宣布下調2012年盈利預期。
據了解,目前麥德龍集團旗下包括麥德龍現購自運、Real大賣場、消費電子產品店萬得城和Saturn電器賣場以及GaleriaKaufhof百貨商場。其中,麥德龍現購自運是德國麥德龍集團旗下最大的銷售分支,也是全球現購自運經銷系統的領頭公司。
不過,從2012年開始,麥德龍已經在歐洲市場不斷“瘦身”。
2012年5月,在宣布將旗下子公司英國Makro全部30家連鎖批發超市出售給其英國的競爭對手Booker公司后,2012年12月,麥德龍又將其在中東歐四個國家的91家Real大賣場以11億歐元出售給法國競爭對手歐尚集團,以幫助削減債務,并專注于核心業務。
在中投顧問研究員黎雪榮看來,麥德龍在歐洲市場遭遇沖擊后必然對資金鏈造成一定壓力。麥德龍此前大舉進駐中國市場,在擴張門店方面花費大量資金,其資金鏈必定承受著重壓,出售歐洲門店繼而壓縮歐洲市場是無奈之舉。
中國區與本計劃無關?
對于麥德龍在歐洲市場的表現,有業內人士指出,歐洲市場的不景氣使得麥德龍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國市場便是熱點之一。
記者注意到,麥德龍近年在中國的表現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由于其現購自運的特定模式限制,1996年在上海開設了中國的首家現購自運批發賣場的麥德龍目前在華的門店數不過60多家,門店規模遠不及沃爾瑪、家樂福等同期進入的外資零售巨頭。但就在沃爾瑪、家樂福等企業宣布要放緩在華擴張速度之時,麥德龍卻選擇在此時提速。
根據聯商網的統計,2012年麥德龍在華新開門店12家,其開店速度是往年的3倍,并實現了此前提出的“年內至少開10家店”的目標。
不過,相比現購自運業態的發展,麥德龍在華的另一個業態萬得城卻已經畫上了“句號”。
2013年1月,麥德龍宣布不再繼續萬得城在中國的業務活動。作為消費電子零售品牌,萬得城于2010年11月進入中國,目前在華設有7家門店,悉數集中在上海。但進入中國市場兩年后,一度宣稱到2015年要在華開百店的萬得城中國公司仍未走出上海。
對于這次大規模的成本削減計劃,麥德龍中國區相關負責人稱麥德龍中國區的業務并不在此次發布大規模成本削減計劃的上市公司中,所以這次計劃對中國區沒有影響。
但有分析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出售歐洲門店是麥德龍削減計劃的第一步。麥德龍將分步驟對中國區域的投資資金進行壓縮,比如以租賃代替購買土地打開門店,同時降低人力支出、縮減商品采購運輸費用等。
“企業管理系統中,開源節流、嚴控財務支出是關鍵。麥德龍的經營方式目前還未被國內大眾接受,以多樣的促銷活動提升客流量、刺激消費是緩解麥德龍資金壓力的又一法寶。”上述人士補充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