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6 01:31:26
長安汽車新能源公司高層表示:“特斯拉使用的是小電池,單個電池密度較大,因此儲能較多。這項技術國內也有,并不是非常先進。”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日前,在美國電動車企業特斯拉首次實現盈利的消息公布后,國內的新能源股也隨之大漲。在過去的一周,新能源概念股的兩大龍頭均勝電子 (600699,SH)、江蘇國泰(002091,SZ)股價分別飆升46%和43%。此外,金瑞科技(600390,SH)以及電動車生產企業比亞迪(002594,SZ)、安凱客車(000868,SZ)等也紛紛大漲。
但昨日,前期因特斯拉而受追捧的相關A股集體遇挫,金瑞科技、東風汽車、均勝電子、南洋科技、安凱客車、福田汽車等都出現較大跌幅。
對于遠在美國的特斯拉盈利炒熱了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認為:“美國一個電動車企業的盈利,并不能說明中國電動車產業已經成熟,或者說已經為快速發展做好了準備。”
實際上,特斯拉在經歷了多年的巨額虧損之后,一季度實現盈利,背后原因復雜。究其原因,“政府補貼規模的增加是其背后最主要的推手”,中國新能源產業的一位資深研究人士表示。長安汽車新能源汽車研發的一位高層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也表示:“在對該企業電池供應商進行了參觀和考察之后,也并沒有發現其在技術方面的過人之處。”
特斯拉引爆國內新能源股
近日,特斯拉公布了今年一季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該企業在報告期內營業收入環比激增83%,實現盈利1500萬美元,每股利潤為12美分。彭博社10名分析師調查結果顯示,該企業預期其平均盈利為每股4美分。在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下,特拉斯股價一路飆升。
去年,特斯拉連續四個季度均出現虧損,其中去年第四季度,該企業依然虧損8990萬美元,每股虧損65美分。
對于特斯拉扭虧為盈的原因,該企業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該企業的電動轎車ModelS在一季度迎來了良好的銷售業績。其銷量甚至超過了此前北美市場電動車領跑者通用汽車增程式電動車Volt,以及日產純電動車leaf。
據了解,ModelS是特斯拉研發生產的一款高端電動轎車,去年6月正式上市,美國售價為6.2萬美元到8.7萬美元之間。今年一季度,這款車北美市場累計產量超過5000輛,銷量達到4900輛,超過既定目標4500輛。同期,Volt銷售了4421輛,leaf為3695輛。
因此,特斯拉宣布調高今年銷售預期,從約為2萬輛提升至2.1萬輛。
在特斯拉今年一季度扭虧為盈,未來市場前景看好的背景下,近幾年備受關注的中國電動車產業也再度升溫,不少新能源股出現大漲。
比亞迪作為國內主要的電動車生產企業之一,其股價在上周出現漲停之后,5月14日下午再次漲停。不僅如此,在我國電動客車領域頗有建樹的宇通客車(600066)、安凱客車的股價也現大漲跡象。
在新能源股升溫的同時,機構也開始炒作,持續買入相關新能源汽車企業,造成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企業的股價一路飆升。
新能源補貼助推盈利
雖然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實現了盈利,但是這種盈利是否能夠延續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就特斯拉而言,“一季度扭虧為盈不僅僅是銷量帶來的,和政府補貼規模的擴大有著必然的聯系”,中國新能源產業的一位資深研究人士認為。
據了解,今年奧巴馬連任美國總統后,承諾每年將從財政中撥款2億美元支持包括電動車在內的先進汽車技術。目前美國新能源核心企業菲斯克、CODA、A123進入破產保護或被收購之后,特斯拉自然成為美國政府支持的重點之一。
有外電報道稱,2013年將有1億多美元的“碳稅”從其他汽車廠商轉移到特斯拉名下,去年特斯拉從政府獲得的此項補貼為4050萬美元。
電池技術優勢不明顯
實際上,就電動車的核心技術電池而言,特斯拉優勢不明顯。
有資料顯示,特斯拉所使用的電池是鈷酸鋰系列的鋰電池,優點是單位重量的比能更高,這就使得特斯拉使用同等單位體積和重量的電池,可以產生更多的能量。也正是因此,ModelS擁有了483KM的續航里程。
長安汽車新能源公司的上述高層也表示:“在參觀該企業電池供應商時發現,實際上特斯拉使用的是小電池,單個電池的密度較大,因此儲能較多,多個電池放在一起自然就帶來更多的電能。”
該人士強調:“目前這項技術國內也有一些電池生產企業在用,因此,這一技術并不是非常先進。”
同時,這種電池包在使用過程中安全性較低,特斯拉則聲稱對此有解決方案。
“特斯拉自主開發了電池管理系統,消除了隱患。”曾經到訪過特斯拉的國內汽車資深評論員鐘師表示。
臺塑鋰鐵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成裕對此提出質疑,此類電池的安全性問題此前并沒有一個生產商完全解決。同時,ModelS上市時間不長,累計行駛里程還較少,是否能夠真正消除安全隱患還有待觀察。
由此可見,特斯拉未來的業績表現以及核心技術仍然需要時間的檢驗。中國的電動車產業亦如此。資本市場對特斯拉盈利的熱炒或許有著特殊的含義,但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依然處于技術積累階段,核心技術仍待突破,大范圍的普及和應用尚需時日。
雖然在今年“兩會”之后,在一些政策利好的推動下,國內的新能源產業不斷升溫,但是目前推行電動車商業化和私有化依然為時尚早。當下,“提高汽油機的效率,同時積累電動車技術和市場發展經驗才是根本任務。”業內人士指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