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3 00:48:37
西安,這座城,從來不缺乏歷史的厚重和文化底蘊的深邃。
然而,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擁有眾多文化歷史遺存的西安,因其獲得巨大聲譽和榮耀,亦被歷史和遍地古跡所累。一直以來遺址保護成為當地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困擾和難題。
不過,古老的歷史遺址不再是殘垣斷壁,而是保護開發后成為人們回味歷史的樂園;厚重的文化遺產不再顧影自憐,而是開放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盛唐的氣象不再是追憶,而是鮮活觸手可及。
地處西安市東南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曲江新區似乎正尋得平衡,通過文物古跡的保護性開發、城市功能配套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以及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的再造,不僅讓原本對立的難題消解,亦實現公共文化空間的全新構建。
最新的消息是,曲江新區2013年將投資120億元規劃啟動西安現代文化演藝園區,其中將率先建設又一大型遺址公園——杜陵生態遺址公園。而此前,曲江新區核心區已成功打造的大雁塔文化景區、唐城墻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等一系列遺址公園,成為公共文化空間締造的樣本。
遺址保護與開發的“試驗田”
西安轄區內9區4縣都有遺址分布,其中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大明宮遺址、秦始皇陵、姜寨遺址、西漢帝陵等6處被列進國家“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項目庫的100處重要大遺址之中。
由于西安的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尤其是大遺址數量多、面積大,僅周秦漢唐四大遺址總面積就達到108平方公里,遺址保護和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如何科學開發、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如何實現城市現代化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諧共生,如何實現城市游憩休閑與文化展示復興有機結合?面對現實的困境,只有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城市功能擴展,特別是與改善市民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歷史文化才能充滿生機活力。
于是,作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的曲江新區,自然成為了一塊如何處理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關系的“試驗田”。而通過遺址公園化、遺址景區化,則成為曲江新區平衡以上關系的最好途徑。
2002年,曲江新區投資5億元的大雁塔文化景區開建,開啟了西安遺址公園化的先河。
此后,曲江新區累計投資200億元,陸續建成包括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唐城墻遺址公園、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曲江寒窯遺址公園、秦二世陵遺址公園等在內的眾多遺址公園,在曲江核心區內形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遺址公園群落。
2008年7月,曲江池遺址公園的建成,更是與周邊的曲江寒窯遺址公園、秦二世陵遺址公園、唐城墻遺址公園等形成1500畝的城市生態景觀帶,并成為西安的新標志,亦成為實現城市現代化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諧共生的典范。
事實上,前述的被列為國家“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項目庫的遺址之中的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大明宮遺址亦正在開發建設或是已經建成,成為實現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城市建設的新的樣本。
按照曲江新區的最新規劃,2013年曲江重點建設西安中央文化商務區(CCBD)、雁翔路國家級文化產業聚集區(QCIC)、大明宮國家遺址保護區、西安城墻景區、臨潼國家度假區、樓觀道文化展示區等板塊。
以上板塊的建設,將為曲江文化建設再次加碼。其中,投資600億元全面啟動建設西安中央文化商務區(CCBD)重大工程,一期工程將建設文化核心區、高端商務區、商業零售區、星級酒店區和生態體驗區,創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重大示范工程。
同時,曲江新區將沿歡樂谷-杜陵軸線,規劃建設都市休閑文化區,又一個大型遺址公園——杜陵生態遺址公園將破土而出。
除此之外,曲江新區年內亦將分別完成投資120億元和20億元,加快推進大明宮遺址區周邊提升改造及實施西安城墻景區綜合提升“四大工程”。
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締造者”
事實上,通過遺址公園化和景區化,不僅是實現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城市建設完美融合,亦是對于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全新建構。
所謂公共文化空間,它決定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質、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數。曲江一系列遺址公園的落成和生態建設,改變了群眾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
“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和發展城市現代化并非是對立的、相互分離的關系,而是一種相輔相成,可以協調相融、和諧共生的關系。因此,必須突破‘靜態’的保護方式,通過‘動態’的保護,使文化遺址與城市現代化和諧共生。”曲江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元表示。
此前,西安的城市公共空間主要是面積約790畝的興慶宮公園、面積約156畝的革命公園、面積約90畝的蓮湖公園,加上環城公園、豐慶公園、未央公園等,合計才2500畝。
而自2002年以來,曲江新區核心區就形成了大雁塔文化景區、唐城墻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寒窯遺址公園(部分)、秦二世陵遺址公園等一系列遺址公園,累計形成5700畝免費開放的公共文化空間。
2010年10月,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開放,不僅原真且完整地保存了大明宮的遺址,更成為西安面積最大的單體公共文化空間,堪與紐約中央公園相媲美。
上述公共文化空間已成為外地游客游覽的不二之地,“到西安,一定要去曲江”,已然成為外地游客的共識,更成為西安市民當地市民的重要游憩區和休閑區。據統計,2012年曲江新區各大景區及遺址公園總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500萬人次。
事實上,除了遺址公園,城市功能配套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亦成為曲江新區擴大公共文化空間內涵和外延的重要舉措。
以公共綠地的建設為例。根據2010年的數據,曲江新區就已建成綠地398.92萬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284.5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6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7.3平方米,人均水面面積為8.8平方米。
與此同時,在保護好文物和遺跡的前提下,曲江新區充分挖掘文化內涵。近年來,西安音樂廳、西安美術館、曲江電影城等30多個文化場館和博物館,成為西安最為集中的公共文化服務聚集區,形成了豐富完整的公共服務體系。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曲江新區將進一步完善曲江核心區、大明宮遺址區、西安城墻景區、臨潼國家度假區、樓觀道文化展示區等板塊的公共文化空間,形成2000萬平方米的公共文化空間;加大公共文化的投資扶持力度,扶持建設50家博物館、20家大型文化場館、150個中小文化場館,實施一系列文化惠民主題活動,充分發揮文化場館的公共平臺效應、文化繁榮效應,讓文化成果惠及百姓,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務聚集區。
文化產業和服務產品的“重構”
文化的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創新,創新也是文化的本質特征。
基于此,除了遺址保護和開發對于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發掘,曲江新區亦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對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重構和再造,推動文化產業轉移和聚集。
具體而言,即打造以陜西大劇院、西安音樂廳、西安美術館、曲江電影城為代表的大型公共文化場館,以易俗社劇場等為代表的劇院、圖書館、文化館、藝術館等中小文化場館,以30家博物館為支撐的“博物館之城”建設,構建起公共文化場館的系統網絡。
以上大型文化場館的投資均在數億元,而建成后,以國內少有的“國有民營”模式運行,場館投資全部由政府來完成,運營單位通過全國招標產生,通過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的分離,實現公共文化場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事實證明,上述模式大獲成功,西安音樂廳、西安美術館在開放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
以西安美術館為例,自開館以來,平均每天參觀的人數達到3000人次,遇到活動高峰期單日人數能上萬。
“資產國有,運營民營,這種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以開放的姿態、鮮活的機制、專業的學術隊伍、新穎的管理理念和靈活的運作機制,實現美術館的市場化運營,實現公共藝術教育公益性與場館運營市場化的融合發展。”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說。
此外,曲江新區還采取“民營公助”“民投公助”的舉措,因勢利導,降低準入門檻,實現公共文化場館投資管理的多元化、市場化。
2010年,曲江新區就提出了率先建設50家博物館和文化場館的計劃,并出臺了《關于鼓勵、扶持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發展的決定》,“新建博物館5年內稅收全額返還”“土地按成本價劃撥”“按建筑面積給予每1000平方米100萬元的補貼”等,諸多利好政策吸引了眾多博物館入區發展。
事實上,作為全國最具發展潛力的文化產業聚集區之一,曲江新區還通過對文化產業的扶持,推動文化產業轉移和聚集。
截至2012年底,曲江新區的入區文化企業已突破2000家,注冊資本達437億元,從業人數達3萬余人,形成了20個門類的全文化產業鏈。優酷視頻、百度西北總部、陜西師大出版社、女友傳媒集團、宏夢卡通、陜西沙龍傳媒、華商傳媒集團等龍頭文化企業均在此落戶。 (文/張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