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1 01:05:04
隨著金融“國十條”的發布,未來央行政策將面臨何種挑戰?其調控工具的選擇有哪些?資產證券化將帶來哪些機遇?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一時間,這份被稱為金融“國十條”的意見引發了各方的廣泛關注,有人甚至將其解讀為盤活存量資金指明了方向。
隨著金融“國十條”的發布,未來央行政策將面臨何種挑戰?其調控工具的選擇有哪些?資產證券化將帶來哪些機遇?民營資本能否圓自己的銀行夢?農業保險會否迎來“春天”?諸多問題值得關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此進行多方采訪,力圖進行全面解析。
關于央行貨幣政策的功能局限性曾經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貨幣政策如水龍頭,控制水量多寡十分靈敏,但對于水流向何處的控制則顯得無力。
對于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國務院辦公廳在日前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也稱金融“國十條”)中已給出明確方向,即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同時“盤活存量資金,用好增量資金”。
對于貨幣政策來說,更大的挑戰則是如何將資金引導至實體經濟中有真實需要的部門,作為中央此輪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金融血液供給方,怎樣處理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和預防通脹的關系,將是央行需要繼續處理的難題。
“在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部門融資受限的情況下,實體經濟中大量的企業融資需求已相當疲軟,下半年總體貨幣擴張速度很可能逐步放緩,同時貨幣政策再度放松或收緊的可能性都不大。”一位機構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總量調節仍堅守穩健/
對于《意見》中的“穩健”,銀監會已發文對此給出了權威解讀——不因經濟增速放緩轉向寬松,也不因當前一時貨幣增長較快而轉向緊縮。
“可以看到的是,在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部門融資受限的情況下,實體經濟中大量的企業融資需求已相當疲軟,下半年總體貨幣擴張速度很可能逐步放緩,既然管理層已明確無意再推出進行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對經濟增長的底線容忍度也更大,那么貨幣政策再度放松或收緊的可能性都不大。”一位機構分析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即使在多重因素的夾擊下出現了“錢荒”,央行也并未采取降準等調控措施,而是堅持向市場傳遞這種緊縮是“暫時的、結構性”的觀點。因此,下半年如持續面臨因美國可能退出QE導致的資本外流,央行也更可能繼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節流動性,而非動用更具信號意味的存準率或利率工具。
“我們長期持有的觀點是,降準既非中國央行的意愿又非經濟條件的要求。如果資本持續外流,系統流動性惡化,中國央行可能會采取逆回購操作。”巴克萊資本在近日的一份研報中認為。
今年前5月,人民幣貸款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遠超去年,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5.8%,遠高于13%的政府目標。據央行方面此前透露的消息,僅6月前10天,全國銀行信貸增加近一萬億元。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貨幣投放效果的滯后性,上半年大量的信貸投放對下半年經濟增長的作用會更為明顯,因此央行沒有必要繼續放松信貸。另一方面,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投放熱情和能力也受到了一系列監管措施的限制,未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落實《意見》中提到的重點,盤活存量,用好增量。
利率市場化是央行最大底牌/
“如果調控僅是抑制增量,那貨幣就不可能收得太緊,高利息不可能拖太久,因此存量還得靠‘龐氏’融資續著,這樣爭取以時間換空間;如果敢動存量,意味著違約和銀行壞賬就允許出現,允許企業破產重組,這可能要準備經濟提前著陸,但長期看應該是好的。”華泰證券在近期的研報中表示,預計下半年貨幣政策基調依然維持年初以來的中性政策取向,流動性可能呈現衰退式寬松。
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范被央行與其他金融監管部門屢次強調,但問題是如何釋放風險?除了進行更多的規范管理外,正如上述觀點所說需要允許違約與壞賬的出現,而這一看似矛盾的問題需要決策部門做出取舍。
上述《意見》稱,要“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和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引導作用,盤活存量資金,用好增量資金,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中小金融機構繼續實施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增加‘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信貸資金來源。”
近日,央行也表示部分支行已安排增加再貼現額度120億元,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信貸投放。
“這些措施當然會起到一定作用,但行政色彩較重,市場自發的積極性仍難以調動起來。”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銀行來說,許多政策鼓勵的方向還需要具體細化落實,僅靠目前現有的政策仍很難調動銀行的積極性,比如對銀行呆壞賬的核銷是否可以給予更多主動權等,尤其是此類相對來說風險比大的業務,很多銀行從管理到操作都未能形成成熟的模式,不敢貿然投入。
而央行手中握著的最大一張底牌,仍是利率市場化,它的實施將逼迫銀行等金融機構轉型更深更快,也將更能以真實的市場需求調動資金流向。不過,《意見》表明,央行可能會推動利率的進一步市場化。巴克萊資本預計中國下半年銀行的存款利率上限將達到基準存款利率的1.2倍,而貸款利率下限將廢除。
此外,央行能做的是將調控更加精細化。“錢荒”爆發后,央行表示,下一階段將積極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及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等創新工具組合,適時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