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洞見

每經網首頁 > 洞見 > 正文

創業平臺需要正確認識自身估值與成本投入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2017-05-24 22:29:07

編者按

本周一,交通運輸部發布鼓勵和規范共享單車發展政策征求意見稿,以期引導共享單車有序發展。事實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從ofo的黃和摩拜的橙,到永安行的黃與藍……有人戲稱,在共享單車領域,留給投資者的顏色真的不多了。

從漫天紛飛的免費騎行券,到你來我往的紅包大戰,從綁定微信和支付寶獻上可快速進入的端口,到越來越相似的定位系統,風口與跟風齊飛的當下,這或許是創業門檻最低的時代,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之下,如果不能做到行業的領先者,長遠來看前景則會比較暗淡。對此,如何避免受到傳統經濟估值邏輯的誤導,充分理解新經濟下網絡效應對企業的估值和運營成本進行正確的分析,是擺在創業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對企業家來說,今天是一個讓人困惑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底層有兩種不同邏輯:一個是傳統經濟舊邏輯,一個是新經濟的新邏輯。

在傳統經濟估值邏輯下,最基本的出發點是對資源的加工。其核心的驅動力是現金流,基于現金流的回溯可以得到所謂的凈現值(NPV)。這套估值邏輯非常成熟,過去很多年里,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大都遵從這套邏輯。

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了另外一套邏輯體系,這套邏輯體系就是新經濟估值邏輯體系。這一體系的底層代碼發生了極大變化——剛才提到傳統經濟是基于對資源加工,新經濟整個估值體系是基于對知識和信息的加工。新經濟的底層驅動邏輯不再是現金流,而是“用戶價值”,核心落在了用戶上。

新經濟的估值邏輯之下會產生兩大效應:一是信息規則,二是網絡效應。

首先,從經濟角度來說,信息作為一個標的,它的生產成本有可能極高,但是它的邊際復制成本可能幾乎為零。什么意思?比如好萊塢或者迪士尼去拍一個影片可能要投入上億美元,但是復制這張碟片的成本幾乎為零;第二,信息具有時效性——你一分鐘之前拿到的信息有可能價值連城,一分鐘之后可能一錢不值。

其次,體現新經濟核心價值更關鍵的是網絡效應。網絡的核心定義很簡單,一個網絡每增加一個用戶,原有的每一個用戶的價值都隨之增加,這就叫網絡效應。舉例來說,某網絡有100個用戶,第101個用戶的加入使得原有100個用戶的價值都隨之增加,這也經常叫作網絡的外延性。

網絡效應的提出,離不開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這個人和整個互聯網的發展密切相關,名叫梅特卡夫,也是3Com公司的創始人。由于他提出了信息效應與網絡效應,使得整個新經濟的估值邏輯不再沿用現金流,而以用戶價值為核心。

值得強調的是,這套邏輯的起點是基于用戶價值,最關鍵的指標是用戶數。隨著時代的推移,現在非常常見的日活躍用戶、月活躍用戶以及用戶的持續活躍度。比如Facebook跟Twitter雖然都是社交媒體,但Facebook每個用戶的月時長大概是21個小時,也就是每天每個用戶大概花42分鐘左右在Facebook上面,但是Twitter的用戶每天大概只花0.1個小時,就是6分鐘。所以二者的時長有很大的差異。

雖然新舊兩種經濟的驅動邏輯完全不一樣,但也有一個指標能夠把這兩套估值邏輯連接起來。就是ARPU——單個用戶的平均收益——這個收益可以分別以天、月、年為單位。

回到本質的問題,作為一個新經濟代表的互聯網公司,把用戶都圈到了手里,究竟要實現什么目標?最終就是為了ARPU值。但是最有意思的是,在過去的兩三年間,互聯網公司對ARPU值的關注還遠遠不夠。

一個網絡或者一個平臺到底該怎么估值?

這是每一個互聯網創業者都會面臨的同一個問題,因為最終你是想做一個網絡,但是一個網絡的價值到底等于什么?有人說取決于用戶數,有人說取決于時間,還有人說取決于購買力……看上去這些似乎都相關。但是梅特卡夫卻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推論,叫梅特卡夫定律:一個網絡的價值和網絡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如果一個網絡中有n個人,那么網絡對于每個人的價值與網絡中其他人的數量成正比;當n趨向無窮大時,網絡對于所有人的價值與n的平方成正比。

這個推論可能聽起來沒什么感覺,那么讓我們來做個簡單的推導。如果梅特卡夫的推論成立,那么當你的網絡用戶數是競爭對手網絡用戶數的1/3時,意味著你的價值可能只有對手的大約1/9;如果你的用戶數是對手的十分之一,可能就意味著你在這個市場領域就不用干了。

所以這個定律也就告訴我們,今天整個互聯網競爭為什么只有第一和第二才有利益,它背后最根本的邏輯就在這里。如果在一個行業處于第三位,用戶數只有第一位的幾分之一,那么此時,創業成功的希望就比較渺茫了。

2013年,在梅特卡夫定律提出40年之后終于有數據開始定論。同時,梅特卡夫自己又做了一個實證研究,假設一個網絡的價值是和它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那么,該網絡的成本應該是什么?

對此,2015年,中科院有3個數學家用騰訊和Facebook的數據做了對比,從2003年到2013年,分別對標了騰訊和Facebook用戶數據與網絡成本。

首先,騰訊和Facebook針對的是不同的兩個用戶群,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海外;其次,收益模式完全不一樣,騰訊以游戲為主,Facebook是以廣告為主;第三,企業文化也不盡相同,一個是東方文化,一個是西方文化,所以二者代表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網絡。

但是,研究的結果卻發現,二者網絡的成本無一例外都同樣符合n的平方的定律。也就是說,不論是騰訊還是Facebook,去維護一個100萬人的網絡和維護1000萬人的網絡,對后者所投入的成本都是前者的100倍。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互聯網公司在高速擴張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企業對投入的預判會遠遠低于想象。梅特卡夫定律升級版再次證明,一個網絡的成本和收入,都和它的用戶數n的平方成正比,而不是和n成正比。

為什么要說這個案例呢?雖然兩者的驅動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其實不難發現,到最后判斷新經濟估值的會合點,還是在ARPU身上。

上述研究的結論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

第一,在網絡效應語境里面,單單只是力爭上游沒有太大意義,優于平均數也沒有意義,你必須比平均數高出一個量級才有意義。否則就算你的用戶數看起來和對方差得并不遠,但是你的估值卻可能被對手遠遠甩在后面。這就意味著你只有行業里的第一第二才能確保活得很好,這就是贏家通吃的含義。

第二,投入成本黑洞效應。

維護一個網絡的成本,其實可能遠遠高于管理者的預判。網絡價值是和這個網絡節點數的平方成正比,你就會發現你對投入成本預判始終落后于真實成本,你始終會跟不上投入的決心和預判,始終跟不上維護網絡真實需要的成本。你認為這個網絡用戶數多出10倍,可能要花多出10倍的投入,但其實不是,你也許要多花100倍的投入。

第三,優化效應。當你的用戶數只是競爭對手零頭的時候,這個時候勇于退場可能是一種美德。你最需要做的也許是趕緊去尋找下一個戰場,而不是在這個戰場做過多的糾纏。

(作者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本文轉載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微信號:ceibs6688)

 
責編 陳旭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創業平臺 估值 網絡效應 成本投入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 亚洲一二三级看视频香蕉 |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网伊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按摩不卡 | 中文字幕与邻居少妇性刺激 |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