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3 00:37:1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敏杰
每經記者 王敏杰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從行業內公司到互聯網巨頭,一大波中國企業正于精準醫療領域爭相持續加碼。此背景下,為趕在本土企業于相應領域的成果大規模面世前搶占中國市場,“大象”IBM已然坐不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6月22日)獲悉,繼今年3月末將旗下Watson Health(沃森健康)的腫瘤解決方案3年獨家總代分銷權授予中國本土企業百洋智能科技后,其于本月21日又宣布將Watson for Genomics(Watson基因解決方案)在中國地區的獨家分銷商授予后者,借此共同推進腫瘤基因組分析于中國市場的落地應用。
根據國際測序巨頭Illumina的預估,未來幾年基因測序服務市場容量有200億美元,其中腫瘤學將占據120億美元。業內人士指出,盡管目前腫瘤基因診斷仍處于市場培養期,但這一方向將是未來國內基因檢測領域的一大市場。而“借道”中國企業在華發展的IBM要拿下市場,進一步解決本土化問題或是其當務之急。
IBM加碼布局,本地化有挑戰
早在2015年3月,科技部即召開了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了中國精準醫療計劃,并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元。此后,精準醫療領域一度成為行業內外乃至投資機構眼中的“香餑餑”,在這一火熱的精準醫療領域,IBM自然不愿缺席。
IBM布局其健康業務平臺沃森健康已經有兩年多。2016年8月,其更是將這部分業務于中國市場落地。彼時,杭州認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將沃森健康引入中國(注,并不是以代理商的身份),并且有21家醫院計劃使用沃森健康腫瘤解決方案。
和這一腫瘤解決方案不一樣的是,Watson基因解決方案可以讀取基因組測序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與大量的臨床、科學和藥理數據庫進行比較。不過,在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郭云沛看來,IBM要把旗下沃森健康的產品繼續推向中國,需要與擁有數據、具備資源整合能力的醫藥健康專業公司合作,因而選擇百洋智能科技。
“我們專注于新型醫療信息化模式的探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醫學知識和數據有了共享的平臺,然而我們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數據分析和解讀的能力。”在回應合作一事時,百洋智能科技董事長付鋼這樣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前述基因解決方案可以讀取基因組測序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與大量的臨床、科學和藥理數據庫進行比較,以幫助醫生發現與患者腫瘤基因突變匹配的潛在治療方案,但目前其于中國市場的數據獲得乃至整個本土化落地問題仍存在疑問。
事實上,關于其此前已經在中國市場發展一段時間的腫瘤解決方案,有實際使用的醫生表示不足在于缺少本地化。“它的方案都是根據NCCN指南,還有美國的腫瘤指南,它是根據歐美國家的病例,尤其是MSK的專家的一些成功的案例制定的,它沒有中國的一些成功案例,這也是下一步我們需要做的。”青島大學醫療集團副院長張曉春這樣表示,其稱,目前沃森腫瘤對于臨床來說只是一個醫生的輔助治療,并不能代替醫生。
不過,IBM方面指出,在本地化上,其已經和百洋智能科技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一些用戶體驗和積極反饋。而關于數據問題,IBMWatson Health中國區總經理郭繼軍表示,會在這一層面跟國家緊密合作。
精準醫療需求迫切但難點未破
據德景投資郭源介紹,精準醫療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
眼下,為實現精準醫療而進行的基因檢測已經在疾病風險預測、臨床診斷輔助、癌癥早篩及個體化用藥等諸多領域有所應用。于中國市場,除了藥物開發外,腫瘤基因診斷也被視為未來的基因檢測領域大市場。
“目前中國腫瘤患者平均的5年存活率是37%,美國是67%,日本是72%。為什么中國的腫瘤病人5年存活率遠遠低于其他國家,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我們就診時間比較晚,體檢體系不發達;第二個主要原因,中國整體治療規范在全國范圍內還不是很高。”一位醫療企業高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其看來,盡管目前包括遠程醫療等互聯網醫療正加速發展,但這些方式難以解決資源配置問題。“一定是通過更先進的工具提高醫生的效率,提高一線醫生的診療水平,這一方面,包括智能醫療、精準醫療等均能發揮作用。”
付鋼也補充表示,在腫瘤治療領域,目前FDA批準有關腫瘤的有80多種靶向治療藥品。但這些突變與藥物之間存在上千萬種可能性,人工計算無法完成這么大的工作量,也不能保證百分百的準確性。而通過認知計算,可以通過患者的基因突變為核心,分析所有已上市的大宗藥品,尋求精準醫療解決方案。
不過,盡管精準醫療是大勢所趨,但是發展中面臨科學、醫學、臨床等多種多樣的問題。百洋智能科技方面就向記者指出,目前,基因檢測實驗室仍缺乏規范性,從取樣、到標本的處理再到測序,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會因為不規范而導致檢測結果的不準確。“我國做基因檢測的獨立醫學檢驗所已超過200家,相當一部分實驗室所做的檢測結果存在準確性問題。”
百洋智能科技還表示,針對測序結果的解讀也是一大難點。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源源不斷產生的生物信息亟待解讀和研究,但海量的科學醫療文獻需要閱讀和提取信息,而且數量在不斷持續加速更新,這都使得人工分析的可行性進一步降低。
在業界看來,類似沃森健康這些基于大數據專為精準醫療設計的認知計算工具或許是解決辦法,但未來難點能否破除,仍有待持續觀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