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8 20:35:41
在太和智庫總編輯王曉波看來,城市品牌塑造要瞄準未來人們對城市的需要,城市要有人文關懷,讓人們更有歸屬感。對于品牌塑造的路徑,王曉波認為應該是先發現后塑造。
成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其品牌塑造是基于其原來的特質,再通過匠心塑造,放大了成都文化底蘊的城市品牌。
每經編輯|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編輯 官遠星
8月29日,“融聚力量•成就未來”2017城市品牌傳播論壇將在成都舉行,太和智庫總編輯王曉波作為論壇嘉賓,在他看來,城市品牌塑造要瞄準未來人們對城市的需要,城市要有人文關懷,讓人們更有歸屬感。對于品牌塑造的路徑,王曉波認為應該是先發現后塑造。
圍繞城市發展和品牌塑造,以及智庫、媒體在城市品牌塑造中可以發揮的作用等話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稱NBD)專訪了王曉波。
繪遠景:塑造城市品牌要關注人的歸屬感
NBD:未來城市將是人類的主要棲居地,您認為城市品牌的塑造要重點關注什么?
王曉波:此前城市的興起和布局主要是為了適應工業生產規模效應、提升工作效率聚集成的一種功能性的實體,但是較少關注到人的心靈需求。城市品牌塑造,除了解決當下人們的需求,更應該瞄準人們未來的需求。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在科技沒有重大突破之前,城市布局的方式也會變化,最典型的是我們可能將不再需要聚集到一起工作了,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塑造城市品牌,我認為最需要關注的就是人的最終歸屬感。
在未來,城市也好,或是人類居住、生活的集合也好,從根本上還是要從人文的角度來考慮,要回答人類為何要聚集在一起?無論人身在何處,都不影響生產活動,最終決定一個人身在何處的,是他在哪里會有歸屬感。城市經濟對人的影響在未來會越來越弱,人類聚集體未來更多取決于文化方面的歸屬感和共鳴。從這個角度講,未來城市的布局和發展,以及城市品牌的塑造,我認為也應該向著關注人的歸屬感或者說人文關懷這個方向。
談經驗:先發現后塑造
NBD:現在城市競爭越來越傾向于品牌競爭,您認為要成功塑造品牌,有哪些規律可遁?
王曉波:品牌成功的表現無非在于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者、更多的游客和定居者。就像上面說的,以前要吸引投資或定居者更多靠資源要素條件,未來可能會更需要人文關懷上的東西,更具個性化、差異化的東西。當然,我認為塑造品牌需要順勢而為,將城市的歷史文化積淀充分展現出來,也需要刻意而為,比如結合新時代需求,賦予城市品牌新內容,總的來看是一個先發現,再塑造的過程。首先要發現一個城市的氣質和底蘊是什么,再基于這個氣質和底蘊來放大它,這就是將來的城市品牌。這也有助于避免品牌同質化現象,還能避免沒有積淀支撐導致品牌淪為空洞的口號。
NBD:說到歸屬感和人文關懷,我感覺成都做得就很不錯。您認為成都的品牌塑造能總結什么經驗?對接下來品牌打造有何建議?
王曉波:我覺得成都確實體現了先發現,后塑造的品牌塑造過程。成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其品牌塑造是基于其原來的特質,再通過匠心塑造,放大了成都文化底蘊的城市品牌。品牌塑造成功后,我覺得還可以反哺城市產業,像成都發展創意類、影視類、游戲等文創類產業以及古典旅游等產業就很有優勢。當然,作為大都市,成都當前也瞄準先進制造業和前沿產業,這當然是需要的。成都打造前沿產業可以和既有品牌氣質融合起來,比如打造創新研發中心的品牌。
聚眾力:發揮智庫、媒體在城市品牌塑造中的作用
NBD:您當前也在做智庫,智庫能為城市品牌塑造、提升城市競爭力做什么?
王曉波:城市競爭,特別世界頂尖城市的競爭,資源要素的影響越來越弱,知識、創意的影響越來越強。我們看到,越是發達的城市聚集的智庫越密集。以前官方或學院的研究機構占主流。在城市品牌塑造、城市產業發展規劃方面,我感覺政府和官方研究機構參與較多,民間智庫的參與還顯不足。近年來不少城市民間智庫逐漸活躍起來。民間智庫在一些個性化的研究領域發揮很大的作用,對城市發展也很重要。要讓多元主體參與到品牌塑造或其他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活動中,不同主體從種自的思維角度能夠相互碰撞、激發靈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