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7 23:44:47
近日,由康得集團、北汽集團、常高新集團三方共同投資120億元打造的碳纖維項目已經舉行奠基儀式。碳纖維材料有助于新能源汽車實現輕量化。
每經編輯|吳凡
每經記者 吳凡 常州市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姚治宇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但同時,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亦面臨著轉型與創新方面的挑戰。
11月6日,常州康得復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州康得)旗下“新能源汽車碳纖維車體及部件項目”奠基儀式在常州舉行,上述項目由康得新(002450,SZ)控股股東康得集團、北汽集團、常高新集團三方共同投資120億元打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工業4.0智能化新能源汽車碳纖維車體及部件項目制造基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早在今年7月份,由北汽集團、康得集團聯手,共同在常州高新區打造新能源汽車碳纖維部件及車體研發生產華東綜合基地項目在北京簽約。
在項目奠基現場,康得新董事長鐘玉透露,此次項目共同投資120億元,分三期建成,規劃占地1000畝,建筑面積為100萬平方米,設計年產能600萬件,項目首期將于2019年6月建成投產。
康得集團為什么會選擇北汽集團共同建設上述項目?對此,鐘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北汽集團是我們的大客戶,此前北汽集團也與康得集團、康得新在碳纖維輕量化進行戰略合作。
實際上,此次“工業4.0智能化碳纖維車體及部件工廠”項目并非康得集團在國內建設的首個碳纖維項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上市公司康得新此前通過合資及參股的方式,與康德集團共同完成了新能源汽車碳纖維車體及部件產業生態平臺的布局。
此次常州康得“新能源汽車碳纖維車體及部件項目”亦是碳纖維輕量化生態平臺的組成部分之一,鐘玉向記者表示,建成之后,將會使碳纖維輕量化生態平臺能夠為客戶提供從輕量化設計、研發、試制、到批量生產的整體解決方案。
近年來,新能源車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發展大趨勢。據新華社報道,工信部部長苗圩曾在“2017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工信部已牽頭編制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了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達到200萬輛,以及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總銷量的比例達到20%以上的發展目標。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51.7萬輛,銷量達50.7萬輛,位居全球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同時,目前電動汽車除了電池續航能力之外,另一個棘手的技術難點,莫過于汽車重量。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電池,發動機等相關技術短期內難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迫切需要采用輕量化技術來降低重量,以減輕電池增重的壓力。因此,對于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商而言,車重與能源是新能源汽車的關鍵問題。
去年1月份,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就曾對外表示,輕量化也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一個必然趨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實際上,康德集團與康得新共同打造的碳纖維輕量化生態平臺,主要服務于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
此外,除了將碳纖維運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外,這些碳纖維也能運用在波音、空客、商飛等航天領域內。
“隨著汽車和民用航空碳纖維輕量化市場的啟動,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纖維市場。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碳纖維總需求量將達到11萬噸,2025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15萬噸”,鐘玉認為,“但2016年國內僅能生產約3400噸碳纖維,其余1.56萬噸的高性能碳纖維依賴進口。所以,碳纖維的進一步國產化、規模化,將成為支持我國高端工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11月7日,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碳纖維發展情況還是不錯的,除了電動汽車外,碳纖維還能運用在其他的領域,此外,我國碳纖維的發展與國外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至于整個碳纖維發展可能遇到的挑戰,上述業內人士認為,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是理想的輕量化材料,之前一直運用在航空技術、高端跑車。但是由于造價高昂,生產比較復雜,在汽車行業想要廣泛應用和推廣還需要突破一定的困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