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2 15:28:15
每經記者|邊萬莉 胡琳 每經編輯|廖丹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周程程 攝
3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央行副行長陳雨露、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外匯局副局長宣昌能等出席會議,介紹應對國際疫情影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對于我國當下的金融體系運行情況,會議指出,我國疫情防控的形勢總體平穩,實體經濟活動逐步改善;疫情對通脹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中國不具備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區間內雙向波動,總體保持穩定;對有條件的保險公司適當放寬權益類資產投資比重限制。
近期,國際疫情擴散蔓延,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歐美和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股市已經平均下跌了30%左右。不過,陳雨露指出,目前斷定全球進入金融經濟危機為時尚早。他表示,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發生之后,中國金融市場經受住了考驗。
最近,美聯儲迅速把利率降到0,而且重啟了QE,在此情形下,降息和降準在我國是不是還有空間?怎么防范輸入性的金融風險?這些問題頗受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陳雨露在介紹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方向時特別提到,要繼續推進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以此引導貸款實際利率不斷下行。要積極引導銀行體系適當讓利給實體經濟。
事實上,通過積極引導市場利率的下行,企業貸款實際利率水平也在明顯下降。據了解,今年2月份,一般貸款利率是5.49%,此水平已經比LPR改革之前下降了0.61個百分點。
陳雨露稱,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增加流動性的政策以及引導市場利率下行的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國實體經濟已經在邊際改善。目前從3月份以來所掌握的支付結算的數據,包括存貸款的數據動態來看,實體經濟持續向好,估計在第二季度各項經濟指標會出現顯著改善。中國的經濟增長會比較快地回到潛在產出附近。
實際上,從我國銀行業盈利水平來看,仍具有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挖掘空間。光大證券認為,無論是從上市銀行的凈利潤規模上看,還是從凈利潤率上看,抑或是從金融業GDP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上看,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水平都不低,具有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挖掘空間。
同時,他們認為,LPR貸款的定價是借貸雙方共同協商確定的,無論采用哪種定價方式,最終都會達成一個同時有利于借貸雙方的利率。如果某家銀行認為貸款利率過低會導致經營虧損,可以選擇不發放這筆貸款,將市場份額讓給那些經營成本更低、運營效率更高的銀行,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數據顯示,2020年3月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4.05%,5年期以上LPR為4.75%,低于市場的預期。光大證券認為,事實上,上個月1Y LPR剛剛出現了10bp的大幅降低,在下次LPR降低之前必然需要一段“蓄力”的時間,讓銀行可以充分調整自身的經營行為以適應LPR的變化。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雖然3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保持不變,但實際利率是在下降,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釋放LPR改革潛力,在LPR機制改革中很重要的是打破貸款利率的隱形下限。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對于優質的重點企業,銀行可能在LPR基準的水平上會進一步讓利;二是針對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銀行業積極行動,除了捐款捐物等社會責任外,還增大信貸投放支持,同時以優惠的實際利率給企業提供融資。
對于本月LPR未繼續下降,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告訴記者,第一,3月16日央行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期限為1年,利率保持3.15%未變。LPR主要掛鉤1年期MLF,MLF操作利率未變,因此LPR也未下行。
第二,一段時間來央行通過專項再貸款等政策措施,引導銀行業加大對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支持,貸款利率已有明顯下降。比如,第一批專項再貸款資金支持的企業貸款,加上財政貼息,利率在1.6%以下。
第三,目前銀行負債成本較大,疫情期間通過優惠利率、減免利息等措施加大對企業和個人讓利,對銀行盈利增長造成影響,從而使得LPR難以繼續下行。
總之,下一步,應根據需要繼續采取降準等措施,并適時降低存款基準利率。不過,我國貨幣政策總體上應保持定力,堅守穩健的基調,堅持不搞“大水漫灌”,推動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防止通脹預期進一步發散。同時,應密切觀察,內外兼顧,做好各項政策儲備。
疫情發生以來,人民銀行通過準確的公開市場操作和定向降準,來提供短期和中長期的流動性,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市場果斷如期開市之后持續平穩運行。及時設立3000億元的專項再貸款和增加5000億元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有力精準地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業。會同銀保監會等部門對疫情發生之后受影響比較大的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貸款給予展期和續貸的政策,幫助這些企業保持現金流的穩定,渡過難關。與此同時,還積極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陳雨露表示,上述組合拳正在產生顯著成效,我國金融體系的運行總體平穩,金融市場預期穩定,貨幣信貸平穩較快增長,國民經濟經受住了疫情沖擊,也為全球經濟金融的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我國疫情防控的形勢總體平穩,實體經濟活動逐步改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化。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至2月CPI同比上漲5.3%。對此,陳雨露解釋,這既有結構性因素的拉動,同時又疊加受到了疫情對供給的影響。他認為,疫情對供給的影響、對通脹的影響可能還會短期持續一段時間。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國民經濟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生產會逐漸跟上來,商品供給正在逐步改善。物價能不能夠穩定,還是取決于經濟的基本面,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平穩,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基本平衡的,不存在長期通脹或者通縮的基礎。
人民幣匯率方面,截至3月20日,境內人民幣即期交易價貶值1.4%,同期美元指數上升5.2%。新興市場貨幣指數下跌13.4%,其中自2月下旬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2月21至3月20日,境內人民幣即期交易價貶值0.7%,而同期新興市場貨幣指數下跌10%,其中3月下旬人民幣貶值幅度也明顯小于同期的歐元和英鎊等貨幣的貶值幅度。
宣昌能認為,上述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人民幣匯率在全球外匯市場,尤其是在新興市場中的表現相對穩健。“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區間內雙向波動,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總體保持穩定。”他表示。
銀保監會方面,周亮表示:“將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支持擴大直接融資。”他進一步指出,對償付能力充足率比較高、資產匹配狀況比較好的保險公司,允許其在現有權益投資30%上限的基礎上,還可以適度提高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重。此外,還將適當增設理財子公司,建立完善養老保障第三支柱,積極支持直接融資,為促進中國的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而努力。
近期,國際疫情擴散蔓延,受此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歐美和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股市已經平均下跌了30%左右。對此,陳雨露表示:“世界各國亟需要在公共衛生政策、貿易政策、財政貨幣政策等宏觀政策方面加強國際協調,共同全面提升國際應對的協調性和有效性。”
不過,目前斷定全球已經進入了金融危機還為時尚早。陳雨露分析,國際金融危機通常有三個基本的特征:一是是否存在國際金融市場跨市場的持續的恐慌性下跌;二是是否出現大量的金融機構,特別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倒閉;三是看全球的實體經濟運行是否受到了嚴重破壞。目前,針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加劇,許多國家都陸續出臺了一些應對措施,這些措施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從理論上來講,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會通過三個基本的傳導渠道,可能會影響到國內的金融市場。一是境外的悲觀情緒通過預期傳導的渠道來影響;二是通過國際資本流出這個渠道來傳導影響;三是一些跨國企業和境外的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惡化,也可能會傳導到國內金融市場來。
陳雨露指出,從實際情況來看,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發生之后,我國金融市場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了高度的穩定性,波動幅度很小。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市場預期也比較穩定,宏觀政策的空間和工具儲備是充足的。
陳雨露表示,下一步,面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我們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既定的方針和既有的政策框架來做好自己的事情;二是積極參與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
就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方向來看,陳雨露表示,主要是把握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分階段把握貨幣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始終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二是充分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的獨特作用;三是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四是要加大對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發行金融債券的支持;最后是要繼續推進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以此引導貸款實際利率不斷下行。
此外,陳雨露還表示,金融系統將按照既有的政策框架和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準確把握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因時因勢調整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根據中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實際,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應對復雜形勢帶來的挑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