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07 22:46:46
“5G手機價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通、MTK這些龍頭廠商芯片的價格,以及如何配合廠商推出不同檔次的5G手機。”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表示。
每經記者|任芷霓 每經編輯|盧九安
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 方競 圖片來源:受訪者 供圖
4月7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在線上舉辦了“聚焦新基建·5G拓展之年的手機業鏖戰”沙龍,沙龍活動邀請到高通全球副總裁侯明娟、vivo通信研究院院長秦飛以及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三位嘉賓共同探討5G換代及疫情對智能手機市場的影響,解碼新基建政策對于消費電子行業的提振方向。
據方競觀察,在新基建政策出臺后,首先看到的是5G基建投資資本開支提升,四大運營商今年5G相關投資總預算飆升至1800多億,同比增長300%以上。同時,市場對于5G基站建設的預期也在不斷拉升,“去年很多產業鏈朋友認為2020年四大運營商建設5G基站在60萬站左右,而現在市場預期已經提升至70萬至80萬站”方競表示。
在智能手機的銷量方面,今年年初受到疫情影響,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月份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了54.7%。不過,“3月份銷量已經回升了”,方競稱,信達證券從銷售端跟蹤了一些數據,因3月初舉行的“三八婦女節”購物活動以及國內龍頭促銷,智能手機3月份銷量為3000萬臺出頭。方競強調,由于數據來源不同,信通院3月釋出的出貨量數據將比信達證券看到的數據更好。
春暖花開時節,各行各業逐漸恢復了往日秩序,在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看來,疫情過后,智能手機等終端的出貨量將大幅回暖。
“我們拉到當年SARS時期的相關數據后看到,零售數據在疫情過后立刻回暖,是很明顯的現象。另外,大家如果出門去vivo旗艦店、蘋果店看一下,排隊還是很長的。疫情過后,大家該換手機換手機,該擁抱5G擁抱5G,反彈是很確定的。”方競認為,即使今年一季度數據不太好,但也只是延后而已,展望明年、后年,依舊是5G大年。疫情這件事更多是一個持續半年左右的波折,但并不會影響大趨勢發展。
實際上,在今年年初,智能手機銷量確實因疫情出現了下滑。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20年2月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634.1萬部,同比下降了54.7%,1~2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2719.7萬部,同比下降44%。而在往年,春節應該是智能手機的銷售旺季。
據方競觀察,智能手機出貨量在3月已經回升。“從銷售端我們跟蹤了一些數據,我們了解到3月份智能手機銷量3000萬臺出頭。3月份前期有一個三八節購物活動,用戶購機熱情高漲,再加上國內龍頭促銷,促進了消費增長。”方競同時強調,信通院發布的數據比他們看到的數據更好。因為信達證券的數據是從消費端采集,而信通院是渠道進貨數據,鑒于2月份開工率不足,渠道庫存下降比較厲害,3月渠道整體處于補庫存階段,因此信通院的數據會比信達證券所采集到的數據更多。
“展望2季度,由于去年4、5月份基數偏低,所以國內數據還是會有增長。而且智能手機出貨量在3月有一個大幅回暖,國內龍頭廠商以及供應鏈企業大多全月無休,這是非常不錯的趨勢。”方競表示。
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將加快推進國家規劃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明確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方競告訴記者,在新基建出來后,市場第一個看到的就是5G基建投資資本開支提升。四大運營商在今年5G相關投資總預算飚升至1800多億元,移動大概1000億,聯通350億,電信453億元,都是超預期,同比增長300%以上。
同時,因為市場規模提升,市場對基站建設預期也在不斷拉升。去年很多產業鏈從業人士認為今年四大運營商建設5G基站60萬站左右。而現在市場預期已經到了70萬、80萬站。類似上游PCB訂單都已經到了5、6月份,3月31日中移動集采也是非常超預期。
方競認為,國內的疫情對于基建建設不會有太大影響,一方面國內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了。另一方面,可能短期銷量有壓力,但是我們做基建是真正服務明年、后年5G手機使用。基于對未來樂觀預期,肯定會不斷加大馬力往前走。“基站建設不會延后。疫情對5G手機有一些影響,國家也希望拉動經濟,對這塊馬力會開的更足一些。”
而我國新基建的開展也是建立在龐大的5G市場容量上,方競就此給出了一系列數據。他表示,2020年國內5G手機出貨量大約1.3億~1.5億臺,全年整體出貨量(包括4G手機在內)大概3.2億~3.4億臺左右,所以5G手機在今年就可以占到國內手機出貨量的半壁江山,對供應鏈帶動力度非常強。
方競也預測,在今年的2季度末,將會有廠商推出2000元的5G手機,再往后的3、4季度,也會有1000多元的5G手機。他表示,“5G手機價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通、MTK這些龍頭廠商芯片的價格,以及如何配合廠商推出不同檔次的5G手機。”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 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