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28 15:55:46
近期,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和歐洲等國的肉聯廠都相繼暴發了新冠疫情,其中,德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之一T?nnies的聚集性感染致使所在居特斯洛地區再次“封城”。為何肉聯廠成為新冠病毒的溫床?近期肉聯廠疫情頻發是否會導致“肉荒”現象?
每經記者|文巧 每經編輯|高涵
近期,繼美國、巴西等國之后,德國、英國的肉類加工廠也暴發了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
6月22日,德國最大的一家肉聯廠Tönnies發生大規模新冠病毒感染事件,上千人檢測結果呈陽性,此次聚集性感染是德國5月中旬逐步“解封”以來最嚴重的一起。北威州政府在23日宣布,對居特斯洛縣和與其相鄰的瓦倫多夫縣實施“封城”措施。
德國食品行業工會(NGG)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Tönnies肉聯廠暴發疫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惡劣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德國政府已計劃制定新的方案來改善工人的處境。此外,英國兩姐妹食品集團(2 Sisters Food Group)位于威爾士的雞肉加工廠,以及英國阿斯達、羅恩食品(Rowan Foods)和科博公司的肉聯廠也都分別出現了聚集性感染。
為何肉聯廠成為新冠病毒的溫床?近期肉聯廠疫情頻發是否會導致“肉荒”現象?
圖片來源:新華社
英國華威大學分子腫瘤學教授勞倫斯•揚(Lawrence Young)在接受BBC采訪時分析道,“工廠,尤其是寒冷潮濕的室內區域,是冠狀病毒流連和傳播的理想環境,含病毒的飛沫更容易擴散、沉降和保持活性。”
德國食品行業工會媒體公關負責人喬納斯•布爾(Jonas Bohl)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Tönnies肉聯廠暴發疫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惡劣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且該肉聯廠未能遵守預防新冠病毒擴散的規定。
“在該屠宰場內主要是由東歐的移民工人完成工作。工人被迫以很近的距離工作,每天的工作時長通常為12個小時或更長。這個工作時長在德國是被禁止的,但是過去對這一點的管控有所疏忽。另外,工人的居住環境狹窄,通常幾個人共用一個房間。因此,病毒可以非常容易地傳播。”德國食品行業工會媒體公關負責人喬納斯•布爾(Jonas Bohl)告訴記者。
布爾透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德國政府已計劃制定新的方案改善工人的處境。“其中之一就是將禁止肉類加工廠與分包商進行合作,各肉類加工廠必須自行雇用工人。因此,他們需要為惡劣的工作以及生活條件負責。這些新規定將于2021年1月1日作為法律出臺,這將有助于改善工人的處境。”
另一方面,英國聯合工會(Unite the Union)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除了健康和安全機制的不完善之外,大多數員工拿著糟糕的雇傭合同,依靠低工資謀生也是導致肉類加工廠頻繁暴發聚集性感染風險增高的原因。
英國聯合工會通訊官瑞安•弗萊徹(Ryan Fletcher)向記者表示,“許多雇主拒絕為有癥狀的人提供任何經濟支持,因此不可避免地,有些員工即使有了癥狀也堅持上班。我們呼吁雇主實施嚴格的健康和安全保護措施,同時為需要自我隔離的低薪員工提供財務支持,使他們不會因經濟壓力而被迫無視自己的癥狀。”
肉聯廠的疫情暴發無疑引發了消費者對于肉類產品的擔憂,已經流通到市場上的肉類產品是否會有傳播病毒的風險呢?
對此,英國食品標準局(The Food Standards Agency)表示,從已知的新冠病毒傳播途徑來看,病毒通過食物傳播的可能性較低。
據新華社報道,柏林衛生研究所所長克勞斯•迪特•察斯特羅認為,這批肉如果沒有經過高溫加熱就不能食用,他建議消費者在佩戴手套后接觸生肉。病毒存在于肉的表面而不是內部,鍋內高溫能夠殺死病毒,因此做熟的肉沒有危險。
5月初,包括泰森食品在內的美國多家食品生廠商的肉類加工廠均出現聚集性感染事件,許都屠宰場和加工廠停業,此后美國出現了“肉荒”現象。那么歐洲肉聯廠疫情的暴發是否會對肉類供應產生影響?
對此,德國食品行業工會回應記者稱,預計不會產生肉類短缺現象。而針對目前旗下肉類產品的供需狀況,截至發稿,Tönnies和兩姐妹食品均未給出答復。
記者注意到,德國生產的肉類幾乎一半都用于出口。其中,占據德國肉類市場27%市場份額的Tönnies,其出口份額占到了將近50%。據德國媒體報道,2019年,意大利、荷蘭、中國和波蘭是德國豬肉的最大出口國,意大利占17%,其他三個國家分別占9%。
就英國肉類市場而言,據英國肉類加工商協會(British Meat Processors Association)數據,出口約占英國肉類加工行業收入的17%,其中法國、愛爾蘭和中國等國是主要出口市場。
出于對疫情的擔憂,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已從6月17日開始暫停從Tönnies進口肉類產品。6月以來,中國已經暫停受理多家肉制品企業的進口申報,這些企業分別來自德國、美國、英國、愛爾蘭和巴西。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