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18 18:10:26
數字化是弘揚敦煌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做數字化已有20多年,通過數字化資料和各種新媒體來進行敦煌文化的傳播。”趙聲良認為,從壁畫保護來說數字化是必須的。“經過了1000多年的發展,我們無法保證會不會在某個時刻,會有某種不可抗拒因素出現,萬一洞窟壞了怎么辦?如果有數字化資源,就可以復制一個完整的洞窟。”
每經記者|杜蔚 每經編輯|董興生
5月18日,是第45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號召全球博物館共同探索數字化和創造新的文化體驗及傳播模式。
如何留住館藏千百年的“容顏”,是所有博物館都要面對的一大難題。正如業內專家所言,所有的保護與修復都是希望文物能壞得慢一點,但走向消亡是所有文化遺產都面臨的終點。現在,數字化為文化遺產注入新生:文物不僅能“走到”線上全球吸粉,還能通過短視頻、動漫等數字文創產品擴大IP價值。
博物館與數字化的牽手,拉近了與大眾的距離,成功地為文物保護“做加法”。文物數字化的未來是什么?在國際博物館日之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受邀參加了“敦煌學的跨時空交流與數字保護探索”線上交流研討會,傾聽來自北京、巴黎等地的專家們共議,如何讓數字化更好地服務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推廣。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敦煌藝術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晶。
“莫高窟是敦煌文化集中的代表,創建于公元366年,從4世紀到14世紀,這1000年間不斷地營建,現存的洞窟有735個,其中有壁畫和彩塑的就有492個。”研討會開場,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從敦煌石窟切入,認為其具備的東方美學是世界性的,體現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的特點。
趙聲良 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供圖
“我們每年要舉辦10多次展覽,至少有兩三次在國外。每到一處敦煌藝術都受到大家的歡迎,排隊來看展覽的人絡繹不絕,說明東西方人看到敦煌藝術都會產生強烈共鳴。”趙聲良表示。
數字化是弘揚敦煌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做數字化已有20多年,通過數字化資料和各種新媒體來進行敦煌文化的傳播。”趙聲良認為,從壁畫保護來說數字化是必須的。“經過了1000多年的發展,我們無法保證會不會在某個時刻,會有某種不可抗拒因素出現,萬一洞窟壞了怎么辦?如果有數字化資源,就可以復制一個完整的洞窟。”
趙聲良希望,未來可以聯動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吉美博物館)等在內的文博機構,共同推動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及學術交流,在全球更好地弘揚敦煌文化。
“數字化對文物的保存和宣傳都有極大顛覆,因為文物經過了數字化后,不再是少數人的文物,而是所有人的文物了。”吉美博物館館長文森特勒夫認為,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既能增加到博物館的參觀者,還能用數字建成的“第二博物館”給觀眾提供一個新奇的數字觀展體驗。為此,吉美博物館主席索菲·瑪卡里歐熱情回應趙聲良:“期待借助數字橋梁,讓中法之間的敦煌文化交流不斷加深、拓展,未來開展更多數字化文物的聯展。”
通過科技手段,全世界游客都能在網上參觀敦煌石窟,甚至還能進行360度漫游,欣賞一幅幅“活起來”的精美壁畫。趙聲良直言,這得益于和騰訊等科技公司的合作,為文物數字化賦能。
未來,科技公司在文物數字化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希望我們能繼續扮演好連接器、翻譯官和新使者這三個角色。”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副總經理劉小嵐笑言,與敦煌研究院結緣于2018年,去年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已吸粉近4000萬。
“現在每5位訪問小程序首頁的用戶,就會有一位在朋友圈分享。我們相信這是非常好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在指尖欣賞到敦煌文化,同時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更多的人喜愛上敦煌文化。”劉小嵐表示,在承擔連接器功能同時,騰訊還想做好傳統文化的翻譯官。
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供圖
“我們在社交領域非常擅長,十分了解年輕一代喜歡看什么內容,也清楚與他們的溝通方式。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新文創讓傳統文化融入到互聯網一代,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中。”
敦煌文化的魅力正通過一個個文創產品展現出來。例如,游戲《王者榮耀》和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的御劍飛天皮膚,一上線就吸引了大批年輕人,超4000萬玩家穿戴使用過這個皮膚。“當把敦煌文化設計成大家喜愛的產品時,就突破了年齡和性別的界限。”
對此,敦煌研究院新媒體中心副主任杜鵑亦在研討會上表示:“近幾年,我們的新媒體工作是在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時代價值的基礎上,通過圖文、短視頻、動漫、直播等內容表現形式,推出系列化、高質量的數字文化創意產品。”
傳統文化需要借助不同形式,更深入地走入年輕人的心中。“利用好數字化的科技,為文物和文化遺產來做加法,加強國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劉小嵐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