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12 12:11:48
◎在企業管理能力、財務狀況、行業競爭等因素之外,環境風險日漸成為上市公司重要的經營風險之一。環境風險關乎企業發展,也關乎企業形象。
◎根據2021年6月第1周搜集到的數據,共有75家上市公司在近期暴露了環境風險,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上海。其中,33家屬于國資控制企業,12家為千億市值企業。
每經記者|宋可嘉 每經編輯|陳俊杰
超70家上市公司涉環境違法、冀東水泥旗下公司收90萬元環境罰單……2021年6月第1周,哪些上市公司的環境保護與信披責任亮起了紅燈?又有哪些企業項目獲得環評綠燈?且看A股綠色周報第36期。
每日經濟新聞聯合環保領域知名NGO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自2020年9月起,基于31個省市區、337個地級市政府發布的環境質量、環境排放和污染源監管記錄等權威數據來源,每周收集剖析中國數千家上市公司及其旗下數萬家公司(包括分公司、參股公司和控股公司)的環境信息數據,發布“A股綠色周報”,旨在借助環境數據庫及專業解析、傳播能力,讓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經營活動中的環境信息更加陽光透明。
根據2021年6月第1周搜集到的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共有75家上市公司在近期暴露了環境風險,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上海。其中,33家屬于國資控制企業,12家為千億市值企業。在環境風險之外,2021年6月第1周,A股上市公司及旗下公司共有49個項目進入受理公示及擬審批公示狀態,12個項目進入環評審批公示狀態。
在企業管理能力、財務狀況、行業競爭等因素之外,環境風險日漸成為上市公司重要的經營風險之一。環境風險關乎企業發展,也關乎企業形象。
環境風險榜涉及上市公司分布情況(6月第1周)
總體來看,在2021年6月第1周環境風險榜上,超標、違法、事故等負面信息共關聯到75家上市公司,股權關系經過啟信寶數據核查。其中,73家上市公司涉及環境違法違規,2家上市公司涉及在線監測數據顯示超標。從企業分布區域來看,北京排名第一,浙江位列第二、上海排名第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6月第1周登榜的75家上市公司背后有多達1133.93萬戶的股東。此外,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這些上市公司有至多2891家機構持股,投資標的登上環境風險榜,將可能使他們面臨投資風險和環境責任風險。
譬如,紫金礦業在近期出現了旗下兩家公司受到環境行政處罰。其中,紫金礦業旗下的文山麻栗坡紫金鎢業集團有限公司被發現存在尾礦庫壩下滲濾液收集回水設備不正常運行,滲濾液收集回用1號池與2號池溝渠中設置了暗管,廢水經暗管直接排放至溝秧河的行為。因這樣的違法行為,文山麻栗坡紫金鎢業集團有限公司被處以30萬元罰款,并被責令改正這一違法行為。
紫金礦業旗下的另一家公司,山西紫金礦業有限公司則在今年2月份的現場檢查時被發現,公司原料棚的原料高于圍擋且高出部分物料部分未苫蓋;此外,山西紫金礦業有限公司被發現其東溝廢石場未辦理環保手續。山西紫金礦業有限公司因此被處以了13.5萬元的罰款。
作為中國擁有金屬礦產資源量最多的企業之一,紫金礦業曾在2010年因汀江污染事件身陷“環保門”。經此事件后,紫金礦業在2013年披露了《生態文明發展和綠色礦山創建規劃綱要(2013-2020)》,而在其2020年度環境報告書中,紫金礦業表示視生態環境保護為公司發展之基。此次涉及環境違法的兩家公司,紫金礦業也在環境報告書中指出,山西紫金礦業有限公司通過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文山麻栗坡紫金鎢業集團有限公司南溫河鄉南秧田鎢礦則在2020年被列入了國家級綠色礦山名單。不過,記者注意到,紫金礦業并非首次登上環境風險榜,2020年,紫金礦業旗下洛陽坤宇礦業有限公司因上官金礦選廠改擴建項目配套建設的刺楞溝尾礦庫未建成,上官金礦選礦廠即投入生產和使用,而被處以了50萬元的罰款。紫金礦業因此登上風險榜。時隔不到一年,紫金礦業旗下公司又再度出現了環境違法的行為。
另一方面,隨著綠色環保理念受到資本市場重視,更加嚴格的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要求正加速落地,從而督促上市公司切實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引導上市公司在落實環境保護責任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本期涉及環境違法行為的上市公司,均未在近期就相關事項進行正式公告披露。
2021年6月第1周,數據庫搜集到93家關聯企業收到環保部門的行政處罰決定或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涉及73家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及其控股企業因環境違規違法被罰(含擬被罰)款金額前十
本期,冀東水泥旗下的昌黎冀東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昌黎公司”)錄得了最高的罰款金額。
值得注意的是,昌黎公司在2020年時,就因更換窯尾在線監測設備期間,部分時段未開展手工監測而被處以了7萬元的處罰。對此,冀東水泥曾在其2020年年報中表示,昌黎公司第一時間落實手工監測要求,按要求完成在線監測設備變更驗收備案。
但近期公布的兩筆環境行政處罰顯示,昌黎公司涉嫌不正常運行大氣污染防治設施,通過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大氣污染物,并涉嫌接受監督檢查時弄虛作假,而因這些違法行為,昌黎公司共被處罰了90萬元。
在冀東水泥之外,本期另一家水泥企業也因旗下多家公司環境違法而登上了環境風險榜。數據顯示,華新水泥旗下的華新水泥(道縣)有限公司、華新水泥(冷水江)有限公司、華新水泥(陽新)有限公司都出現了環境違法行為。
其中,華新水泥(道縣)有限公司一連收到兩筆行政處罰,其危廢庫因未按《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79-2001)建設管理,未密閉、無廢氣收集處理系統;設備維護、更換和拆解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物HW08廢礦物油14.94噸及大量HW49廢油桶與非危廢混存等情況,共被處以了50萬元的罰款。
在去年成功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名單的華新水泥(陽新)有限公司,則因超標或超總量排污、違反限期治理制度而被處以了29萬元的罰款。
記者注意到,近期華新水泥旗下企業出現了不少環境違法情況,在5月第四周收錄的數據中,華新水泥也有兩家子公司受到了環境行政處罰。
需要說明的是,近年隨著ESG(環境、社會責任及管治)投資理念逐步升溫,投資者越來越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市公司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的環境責任也應受到重視,因此直接或間接參股企業環境數據被納入A股綠色報告項目數據庫。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2021年6月第1周收錄到的數據中,*ST中孚就因河南黃河河洛水務有限責任公司而登上風險榜。
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河南黃河河洛水務有限責任公司引黃供水水源地項目違反建設項目“三同時”有關規定且該項目已投入生產或使用。河南黃河河洛水務有限責任公司因此被罰56.6666萬元。
*ST中孚在其2020年年報中提及,河南黃河河洛水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黃河水務”),為*ST中孚聯營企業,實際控制人為河南黃河河務局供水局。*ST中孚在黃河水務供水工程建設中,提供借款支持。對此,*ST中孚表示,建設黃河水務主要為了保障中孚電力生產用水的長久穩定與充足,同時能以合理的用水價格獲得供水。此外,*ST中孚在其2020年年報中指出,目前鞏義市人民政府、銀龍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和黃河水務三方已經簽訂了《鞏義市城鄉一體化項目合作協議》,擬向鞏義市城市中心及鄉鎮進行供水。未來,隨著黃河水務營業收入增加,可通過其經營收入逐步償還借款。
作為執法依據之一,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反映企業是否存在部分環境風險,但數據顯示超標,仍需經過環境監管部門進一步認定才可能構成事實超標。
上市公司及旗下企業自動監測數據顯示超標(6月第1周)
一周日均值超標天數:統計期的一周時間內,取企業各指標實時在線數據計算日均值,當天存在有日均值超過對應排放標準的記存在一個超標天數,統計周期內有幾天存在日均值超標情況,記幾個超標天數。
一周日均值超標累計次數:統計期的一周時間內,取企業各指標實時在線數據計算日均值,超過對應排放標準的,記一次日均值超標,所有監測點涉及指標的日均值超標次數累計為該企業“一周日均值超標累計次數”。
2021年6月第1周,2家企業出現了自動監測數據超標的情況。其中,上市公司興業科技出現了一周日均值超標1天。監測數據顯示,興業科技在2021年6月2日化學需氧量顯示超標。
公開信息顯示,興業科技主要從事天然牛頭層皮革的研發、生產與銷售。興業科技2020年年報表示,公司產品定位于中高端領域,百麗、森達、紅蜻蜓、迪桑娜、利郎、萬里馬、際華集團、康奈、奧康、寶姿、 千百度等均為公司的客戶。并表示,公司以“綠色皮革 百年興業”作為企業使命,多年來一直重視環保投入。
在興業科技之外,6月第一周,旗濱集團旗下的漳州旗濱玻璃有限公司出現了一周日均值超標2天。監測數據顯示,漳州旗濱玻璃有限公司在2021年5月31日、6月1日氮氧化物折算顯示超標。
項目環評即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是大多數項目開工建設的前置條件,也是項目建設或投產后的環保依據。對上市公司來說,要投資建設新項目,環評審批也是必須經歷的考驗。
6月第1周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公司、參股公司共有49個項目進入受理公示及擬審批公示狀態,12個項目最終獲得環評審批公示。 按照環評信息中披露的項目總投資額,11家上市公司邁過環評關的12個項目累計總投資約47.66億元。
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項目環評獲通過
本期收錄到的數據顯示,仙鶴股份旗下兩個項目都邁過環評關。其中一個項目為浙江鶴豐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高檔紙基材料項目。
這一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顯示,鶴豐新材料擬投資141069萬元人民幣,在常山縣輝埠新區建設“年產30萬噸高檔紙基材料項目”。這一項目實施后形成一條年產30萬噸食品卡紙生產線,建設內容主要有碎解車間、打漿車間、10#造紙車間、完成車間、倉庫、碳酸鈣研磨車間、廢水處理站。
對于這一項目,仙鶴股份在近期披露的《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資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報告》中披露,該項目生產期內平均銷售收入181877萬元,平均利潤總額24174萬元,若公司的企業所得稅按25%稅率繳納,則生產期內平均凈利潤18130萬元。項目靜態投資回收期(所得稅后)為8.05年(含建設期),內部收益率(所得稅后)為14.14%。項目順利實施將給公司帶來良好收益,具備經濟可行性。
仙鶴股份另一邁過環評關的項目為旗下浙江哲豐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熱升華轉印原紙、食品包裝紙項目(年產35萬噸環保型裝飾材料、食品包裝材料基材項目二期)。相關公告顯示,該項目生產期內平均銷售收入28525萬元,平均利潤總額3300萬元,若公司的企業所得稅按25%稅率繳納,則生產期內平均凈利潤2475萬元。
除上述項目外,6月第1周,中亞股份、正邦科技、中國交建等多家上市公司或子公司的項目均取得了審批結果為同意(或告知承諾制通過)的環評批復,這意味這些投資項目將很快進入建設階段。
需要說明的是,環境信息數據的公開均有賴于環境監管信息公開水平的不斷提升。從2008年《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到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章專章確立“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信息公開從制度建設上得到保障。
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及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編寫的《2018-2019年度120城市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PITI)報告》也指出,環境信息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逐漸成為政府和社會公眾公認的原則。
如對本項目環境數據存在疑問,或需就榜單涉及環境問題進行溝通反饋,請聯系蔚藍地圖。
(實習生林姿辰、楊煜對本文亦有貢獻,本期部分制圖工具為鏑數圖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