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10 16:11:02
每經AI快訊,中國銀河12月10日發布研報稱:給予醫藥生物推薦(維持)評級。
2023年醫藥行業繼續震蕩下行,低估值下醫藥有較好安全邊際:2023年醫藥板塊先后經歷年初疫情沖擊、3-4月疫后復蘇、7月底反腐力度加大等事件沖擊,整體振幅較大,至12月5日SW醫藥生物指數下跌4.79%;至12月5日,醫藥行業市盈率(TTM)為29.02倍,相對于滬深300溢價率僅為170.95%,為歷史較低水平,同時23Q3公募基金醫藥持倉占比亦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集采+反腐+DRG,醫改逐步進入深水區,布局長遠、管理優秀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2018年起實施的集采政策深刻影響著醫藥工業市場格局,而對醫療衛生體制起到全局性影響的DRGs支付改革政策也在今年加速推廣,可以預見,更深層次的醫院管理體制及醫生激勵機制改革未來也將逐步落地。在政策調整期,我們可以看到一部分產品力不夠出色的企業在逐漸被市場淘汰,但更多的醫藥企業選擇轉型升級,醫藥行業研發投入持續加大,醫藥優質賽道上管理能力出色、研發效率領先的企業依然具有良好的投資前景。
國內人口老齡化在2023年進一步加劇,關注重大疾病臨床需求及醫療健康消費:歷史出生人口高點1963年出生的人群在2023年邁入60歲,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大量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是醫藥行業創新的動力源泉,腫瘤及阿爾茨海默癥領域的不斷突破帶來新的投資機會;此外,消費升級將帶動醫美、眼科、牙科、減重等消費醫療需求不斷增長,健康意識提升帶來體檢需求、品牌中藥消費等預計也會持續增長。
2024年醫藥行業投資前瞻及建議:醫改政策在2024年預計將依然是行業的核心變量,對醫藥工業而言,將更加注重研發有臨床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創新導向顯著。我們建議醫藥投資著眼長遠,布局受益醫療改革,創新型和效率型的長線公司,主要方向包括創新藥、器械及制劑出口、第三方醫檢、體檢服務、消費醫療等。
風險提示:醫改政策推進不及預期的風險;醫保控費及集采降價力度超預期的風險;醫療“新基建”政策落地不及預期的風險;創新藥及創新器械企業融資困難的風險等。
每經頭條(nbdtoutiao)——“對不起,我以前的分析就是笑話”,200萬粉絲基金大V“破防”:將解散自己的全部組合,已關閉實盤曬單!
(記者 蔡鼎)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