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AI會催生哪些新職業?人形機器人當前能否量產、會不會照護老人?專家這樣回應每經??

2025-06-25 11:33:32

面對人口老齡化加速,AI養老機器人被視為緩解護理人員缺口的關鍵。多名專家在經濟每月談活動上表示,AI將催生新職業并推動產業發展。同時,人形機器人雖具潛力,但當前量產條件尚不成熟,且需平衡技術與人文關懷。專家建議,未來機器人與護工應分工協作,機器人承擔體力勞動,護理人員專注情感關懷。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人口老齡化加速背景下,2035年我國護理人員缺口預計在1300萬人左右?!?騰訊研究院副院長劉瓊認為,目前來看,AI養老機器人將是緩解護理人員缺口壓力的現實選項。

6月24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186期“經濟每月談”在京舉辦,本期活動的主題是“‘人工智能+’的實踐和前景”。

當前,“人工智能”成為全社會最熱門的關鍵詞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標準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提出到2026年,引領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形成。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是否會對就業造成沖擊?哪些新職業可能因AI而興起?從技術和成本角度看,人形機器人是否具備規?;慨a條件?如何避免“機器替代”導致的情感缺失?

圍繞這一系列問題,多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在活動現場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提問和采訪。

“經濟每月談”活動現場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AI興起有望催生更多“一人獨角獸”企業

根據《中國人工智能區域競爭力研究報告》公布的數據,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保持增長態勢,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

與此同時,普華永道咨詢公司發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就業晴雨表》報告指出,金融、信息技術和專業服務等領域成為人工智能應用的“高滲透區”。人工智能深層次重構了這些行業的運行機制和價值創造邏輯,對傳統就業形態帶來結構性沖擊。

“人工智能發展會對部分就業形成沖擊,但有些重要方面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span id="syrcyvyl" class="article-check-words seleLabel">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人工智能經濟研究室主任張磊在活動現場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決定人工智能命運的一個核心條件是避免成為“平庸的自動化”。平庸的自動化是指人工智能算法可能會陷入局部最優解,盡管能夠替代一部分勞動力,節約企業勞動成本,但并不會帶來生產力的大幅增長,無法對失業者提供合理補償。必須采取必要的政策干預平庸的自動化現象,減輕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沖擊。

張磊認為,當前,人工智能的經驗主義范式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洞察力。“有些人文科學領域的人士擔心,自己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我覺得未必。”張磊表示,人文科學如果沒有人工智能賦能,未來也會面臨被淘汰的壓力。不過,在理論知識加上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內化為實踐知識,形成新文科,反而可以將人工智能強大搜索能力和快速驗證功能同人類專家獨有的洞察力結合起來。這樣的復合型新文科人才恰恰是實現創新范式變革、降低創新成本、增強新產業創造能力并最終緩解就業沖擊的關鍵。

在張磊看來,AI的興起,未來可能會催生出兩種新的職業:一類是有創造力和共情力的企業家和創業者,這類人主要集中在“一人獨角獸”企業當中,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另一類就是項目經理?!叭斯ぶ悄茱w速發展背景下,更加注重人去對項目的發展潛力作戰略決策,整合創新資源,而不是過多追求技術的原創。”

人形機器人融入家庭是超科技問題

近日,特斯拉官方微博發布擎天柱“跳舞”視頻,并表示其人形機器人優化“仿真到現實”(Sim-to-Real)的訓練代碼,通過強化學習完成訓練。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表示,特斯拉將在2025年小批量生產Optimus人形機器人,并首先在特斯拉內部使用,目標是在2026年實現大批量生產并交付給外部客戶。

當前,人形機器人是否具備規?;慨a條件?“全能型”人形機器人邁入普通家庭還有多遠?

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人形機器人與家庭服務相結合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更是一個超科技的問題,其中包含了人的體驗、人的情感和交流等。如果在這個領域匆匆忙忙量產化,可能會造成許多浪費。

“從物理和數學的發展情況來看,達到電影和小說里的AI還有比較遠的距離?!眲ミM一步向記者表示,目前,大模型所用到的數學都是加減乘除等基礎知識,更復雜的東西還難以融入。核心問題在于當前我們對智能、智力和智慧還沒有更加透徹的了解。

“機器學習最大的特點是對數據進行結構化的處理,但不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眲ジ嬖V《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機器人或許具備智力和智能,但還不具備智慧,也就是組織協同的能力。所以,人形機器人要把世界的關系融入到一個家庭里面,這當中的復雜性是超科技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現階段它可能還不具備量產的條件。

在劉偉看來,人工智能領域里有一個專業詞匯叫“人機環”,僅僅強調機器是片面的,把人形機器人放到環境體系中去考慮,才符合未來發展的方向。

劉瓊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則透露,騰訊機器人實驗室通過前往多個城市的養老院實地調研,發現包括室內巡檢、送餐以及輔助老人翻身等行為,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這些也是機器人進行基礎補位的關鍵領域。

“從技術層面看,接觸老人的靈巧手對比真人手的關節,想要實現獨立的彎曲和旋轉,大概需要20個自由度。”劉瓊告訴記者,目前頭部廠商大概能做到11個自由度,所以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認為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平衡技術應用和人文關懷?!眲偙硎?,高質量的養老,不僅在于提高效率,更多的是關注情感和尊嚴。機器人在大模型、多模態、仿身硬件等技術取得突破后,可以在交互中融入語言、觸覺和肢體表達,減少老人對機器替代的疏離感,但對于深層次的情感慰藉,是很難替代的。

“未來,對機器人和護工進行分工協作,可能是更加合理和可持續的模式?!眲傉J為,讓機器人承擔更多體力的勞動,提供基礎安全的監護,才能把護理人員解放出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心理關懷和專業干預上面,實現“技術增效、人文增溫”的協同。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懷水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在线脚交足免费播放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日本免费性色密月AⅤ | 伊伊综合网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а∨天堂手机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