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商訊推薦

每經網首頁 > 商訊推薦 > 正文

消費:一個不斷重復的常識

2025-07-25 15:01:09

周   濟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

牛站奎   盤古智庫研究員

一個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體系往往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國家持續出臺刺激消費的政策,其核心動機在于通過增加消費實現對沖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帶來的沖擊、激活市場活力、拉動生產、促進就業、推動經濟循環。同時讓經濟增長的成果更直接地惠及民生,實現“增長依靠人民,增長為了人民”的發展目標。

刺激消費存在的誤區:負擔消費

單純依賴發放消費券、補貼特定商品等刺激手段,往往是曇花一現,效果不彰。究其原因,在于這些政策未能觸及消費的本質——消費是收入的函數,而非短期補貼的產物。當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不穩定時,即便有短期優惠,也會傾向于將資金儲蓄起來應對教育、醫療、養老等剛性支出,而非用于非必要消費。更重要的是,許多消費補貼政策還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心理常識:消費者對“支出與剩余”的敏感遠超對“優惠金額”的關注。比如,消費者原本計劃花10元買一件必需品,此時若補貼2元,合理的邏輯應是讓他們用8元買到這件東西,手里還剩2元盈余,這種“向下消費”會帶來“既滿足需求又有結余”的安全感;但現實中,不少補貼卻設計成“滿12元減2元”,看似優惠了2元,實則倒逼消費者多花10元(12-2)買一件原本不需要的貴價商品,甚至還有“滿14元減2元”的政策,讓消費者為了享受補貼不得不掏出12元。這種“向上消費”的補貼模式,無形中加重了消費負擔,非但不能激發消費意愿,反而會讓人們產生“積蓄被掏空”的焦慮——原本10元的預算被抬升至12元,手里的錢不僅沒多,反而花得更多,自然會對消費產生抵觸。此外,部分刺激政策瞄準的是“現有購買力的轉移”(例如將未來幾個月的家電消費集中到補貼期),而非“購買力的創造”,這就導致政策退潮后消費迅速回落,難以形成持續動力。

消費的底層邏輯:收入與支出差額的權衡

要實現有效的消費刺激,就要理解消費的底層邏輯,必須從“全生命周期收入”視角切入,其核心是一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收入總和與支出總和的動態平衡。從收入構成看,全生命周期收入包含三個核心支柱:一是工資性收入,這是多數人收入的主要來源,其收入水平隨職業發展呈現“上升—穩定—下降”的曲線,例如青年時期從實習工資逐步增長至職業巔峰期的薪酬,退休后則轉為養老金;二是資產性收入,包括房產租金、存款利息、股票分紅等,這類收入的穩定性與資產配置的合理性密切相關,比如擁有多套房產的家庭可能通過租金獲得持續現金流,而依賴單一儲蓄的家庭則可能面臨通脹侵蝕;三是工作穩定性帶來的“隱性收入預期”,一份有長期合同、行業前景明朗的工作,能讓勞動者對未來收入形成穩定預判,反之,頻繁更換工作或從事臨時性崗位的人群,往往因收入波動而壓縮消費。

與收入相對應的,是全生命周期支出的剛性特征。從青年到老年,支出呈現階段性集中態勢:教育支出在子女0-22歲階段形成高峰,涵蓋早教、學區房溢價、學費、課外培訓等;住房支出貫穿中青年時期,包括首付、房貸本息,若涉及改善型換房,支出壓力會再次攀升;醫療支出則隨年齡增長遞增,尤其是60歲以上群體,慢性病管理、大病治療等費用可能成為家庭沉重負擔;此外,養老儲備、人情往來、突發應急支出等,共同構成了貫穿一生的“支出矩陣”。

收入與支出的差額,直接決定了消費的底氣與彈性。當一個家庭在全生命周期內的總收入扣除剛性支出后仍有盈余,且盈余預期穩定時,其消費會呈現“量入為出”的從容——既會滿足日常需求,也愿意為旅游、興趣愛好等非必需品付費;反之,若總收入僅能勉強覆蓋剛性支出,甚至存在缺口,消費就會被壓縮至“生存必需”的最低限度,即便有短期補貼,也會優先填補教育、醫療等支出缺口,而非增加消費。例如,一個背負高額房貸、子女即將升學的中年家庭,即便拿到消費券,更可能將其用于支付孩子的教育費用,而非購買新家電,事實上市場更多的是定向消費券,幾乎沒有通用消費券;而一個無負債、資產性收入穩定的退休家庭,則可能更愿意用補貼體驗新消費業態。可見,消費不是孤立的“花錢行為”,而是全生命周期內收入與支出博弈后的結果。

因此,刺激消費的現實邏輯應當是:通過構建穩定的收入增長機制,讓人們對全生命周期的收入形成樂觀預期,從而自主釋放消費潛力。這意味著政策不能只盯著“如何讓人們多花錢”,而要轉向“如何讓人們敢花錢、能花錢”——前者依賴短期刺激,后者則需要長期制度保障。

要實現這一目標,核心在于拓寬收入渠道、持續增加人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應完善工資增長機制,確保勞動報酬與經濟增長同步提升,讓勞動者分享更多發展成果;在再分配中,可通過稅收調節、社會保障等手段,縮小收入差距,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同時,要打破行業壁壘,鼓勵靈活就業、數字經濟等新業態發展,為人們創造多元化的收入來源。此外,需加強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保障,減少人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讓存量收入更順暢地轉化為消費。

歸根結底,消費的本質是收入的映射,這是一個不斷被驗證的常識。只有讓人們在全生命周期內都能獲得穩定且持續增長的收入,消費市場才能真正煥發活力,經濟增長也才能建立在更堅實的內需基礎之上。

責編 蒲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2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日韩视频精品一区 | 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四区 | 正在播放约少妇高潮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 日韩区一区二区三区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