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15 22:04:35
8月15日,ST嶺南(以下簡稱嶺南股份)公告,近日獲悉控股子公司上海恒潤數字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潤集團)被債權人申請破產清算,理由是該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嶺南股份證券部人士回應,因訴訟金額相對小,未單獨披露,但在累計訴訟公告中進行了歸集統計。恒潤集團已提交《破產申請異議書》,目前是否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尚不確定。
每經記者|吳澤鵬 實習生 秦涵檸 每經編輯|張海妮
8月15日,ST嶺南(002717.SZ,股價1.66元,市值30.22億元,以下簡稱嶺南股份)公告,近日獲悉控股子公司上海恒潤數字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潤集團)被債權人申請破產清算,理由是該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公司在此前并未披露恒潤集團與該債權人借款糾紛的具體信息。對此,嶺南股份證券部人士回應記者采訪稱,因訴訟金額相對小,故未單獨披露,但在累計訴訟、仲裁公告中進行了歸集統計披露。
不過,恒潤集團是否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尚未可知,嶺南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恒潤集團已向法院提交《破產申請異議書》并附證明資料,截至公告披露日尚未收到法院裁定受理破產清算的相關文件。
對于破產申請的異議,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凱介紹,實踐中,法院在審查異議時,核心看三點:債權是否真實有效且到期未清償;債務人是否喪失清償能力,而非暫時資金緊張;是否存在其他程序性障礙。
申請人上海鼎策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鼎策融資)以恒潤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恒潤集團破產清算。
實際上,2024年以來,嶺南股份多次發布公司、子公司及參股子公司部分債務逾期公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這些歷史公告中,并未查詢到與上述破產清算申請相關的訴訟及借款逾期信息,從這一角度而言,鼎策融資所提出的破產清算申請似乎有些突然。
就這一問題,記者于8月15日上午通過電話聯系了嶺南股份證券部,工作人員解釋稱,涉及的債務金額尚未達到單獨披露標準,但公司在過往的累計訴訟公告中進行了匯總披露。
記者查詢發現,8月9日,嶺南股份發布了累計訴訟、仲裁情況的公告,稱截至8月7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連續十二個月內新增尚未披露的訴訟、仲裁事項的涉案金額合計近1.39億元,涉案金額累計達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歸屬于母公司凈資產的13.02%。其中,除3件涉案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案件外,還存在39件、合計3217.29萬元的小額訴訟案件。
記者進一步查詢發現,2023年6月,嶺南股份發布公告,稱為滿足正常業務發展需要,公司擬為恒潤集團向鼎策融資申請辦理本息總額不超過1142.4萬元的融資租賃回租業務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擔保期限不超過3年。
據嶺南股份介紹,公司對恒潤集團此次所涉債務提供了連帶責任保證擔保,擔保余額為771.20萬元。上述工作人員向記者確認,該金額即為逾期借款金額。
就目前情況而言,恒潤集團是否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尚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嶺南股份公告介紹,恒潤集團已向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提交《破產申請異議書》并附相關證據資料,其認為自身不存在資不抵債情形,且存在繼續經營的基礎,破產清算不符合包括申請人在內的債權人利益。
根據嶺南股份的公告,截至今年3月31日,恒潤集團資產總額為8.43億元,負債總額為5.56億元,凈資產為2.87億元。
記者采訪劉凱律師了解到,債權人要向法院申請債務人破產清算,除申請主體必須是合法存在的債權人外,還需要債務人具備破產原因,法律上規定了三類破產原因:一是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債務到期后,經催告仍不能清償,且這種不能清償具有持續性。二是明顯缺乏清償能力。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雖有資產但無法變現,且現金流枯竭。三是資不抵債。資產價值小于負債總額,即便變賣所有資產也無法償付全部債務。“這三類破產原因,任何一個成立即可。”劉凱說。
記者發現,倘若恒潤集團進入破產程序,對嶺南股份的影響不小。公告披露,嶺南股份對恒潤集團的實際擔保余額約為1.54億元,同時恒潤集團尚未歸還嶺南股份往來款約0.82億元。公告提及,若恒潤集團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嶺南股份存在被債權人要求履行擔保義務的風險,也存在無法足額收回往來款的可能性。
今年第一季度,恒潤集團營業收入為1642.76萬元,凈利潤為-1386.40萬元,嶺南股份營業收入為6759.91萬元,歸母凈利潤為-6639.73萬元。由此來看,在合并報表層面上,恒潤集團在上市公司中的占比并不小。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