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融媒體中心 2025-08-26 20:56:57
礦山廢渣堆上綻放出層層綠意,曾經的“工業傷疤”如今已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生態廊道。在雅安市石棉縣板廠溝,梯田依山蜿蜒,青草與灌木在陽光下煥發生機。這片綠意之下,掩埋的是昔日礦業開采遺留的廢渣。
石棉縣板廠溝尾礦庫綠意盎然
2021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次年6月,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示范工程。該項目以三年為期,重點推進大熊貓種群與棲息地保護,通過輔助再生、生態重建等系統方法,統籌實施礦山生態修復。
三年耕耘,被阻斷的生態廊道逐步打通,區域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維護,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緩緩展開。
礦山的綠色“補妝”
石棉縣境內原有四川石棉礦和新康石棉礦兩大工礦廢棄地,且位于大熊貓國家公園周邊。
“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關乎生態與歷史的平衡?!毖虐彩凶匀毁Y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傷疤”變為“風景”,必須因地制宜。
在生態修復現場,工作人員并未簡單清運礦渣,而是創新采用就地整形、覆土綠化的方式,構建出“梯田式”修復地貌。配合喬灌草混種與智能滴灌,讓這片土地重煥生機。
8月20日清晨,沿G5京昆高速雅西段行駛,距石棉收費站不遠的山坡上,一個由喬木、灌木和草坪組成的大熊貓圖案清晰可見——這正是四川石棉礦板廠溝尾礦庫生態修復項目的標志性成果,也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廢棄礦山修復示范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片占地約0.6公頃的“大熊貓”身上,毛杜鵑、金葉假連翹、胡枝子、黑麥草等植物郁郁蔥蔥。智能滴灌和自動施肥系統已實現無人值守的分布式養護,既節約成本,也提升水資源效率。
老礦工李明先站在觀景臺上感慨:“當年,這里機器轟鳴,礦塵漫天?,F在,又恢復成了滿眼的綠色?!?/p>
在新康石棉礦舊址大洪溝尾礦庫,20000余株藍花楹和楠木已長至兩米多高,嫩綠枝條在廢礦山上伸展。
“考慮到大洪溝尾礦庫礦渣堆放的特點,這片區域采取穴栽喬木的方式提高樹木的存活率。”石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處緊鄰石甘公路,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之一,植被選擇兼顧生態與科普旅游價值。
截至目前,石棉縣已完成礦山生態修復280公頃,治理礦點19個,生態系統顯著改善,動植物種群持續恢復。曾經因采礦破碎的土地,正重新織就連貫而完整的綠色屏障。
歷時三年,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全面完工:累計修復礦山1055公頃,治理礦點106個,消除地質環境隱患56處,邊坡治理542公頃,植被恢復953公頃,采坑治理358.4公頃,盤活利用土地686.16公頃,恢復大熊貓生態廊道2條,項目正式進入管護階段。
這一切標志著,那些曾經切割棲息地、影響水源的“工業傷疤”,已被逐一撫平,重新融入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生態肌理,成為大熊貓和其他野生動物更安全、更暢通的家園。
棲息地修復的連鎖效應
在“熊貓老家”寶興縣,若碧溝水電站的拆除工作已近尾聲。該電站建于1997年,位于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裝機容量7500千瓦,曾為地方經濟注入動力。
截至今年8月,寶興縣已關停小水電站16座,總裝機容量8.11萬千瓦。
電站拆除并非終點,而是生態修復的新起點。退出運行后,河道生態環境將顯著改善,水生生物棲息繁衍空間得以恢復。
為保障電力供應,寶興縣科學規劃電網,新建35千伏蜂攀二線特意繞開生態敏感區18公里,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
寶興縣鍋巴巖礦區錯落有致的“綠色階梯”
修復不止于水系,更延伸至山巒。8月20日,寶興縣鍋巴巖礦區,曾經裸露的礦山邊坡已被重塑為錯落有致的“綠色階梯”。新覆土壤中草芽頑強生長,石埂上的云杉、高山柳舒展枝葉,見證土地復蘇。
鍋巴巖作為世界三大白色大理石產地之一,因開采曾留下巨大生態創傷。
“面對的是陡崖和礦渣,必須精雕細琢?!睂毰d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黃靖介紹,修復以機械修坡、草本覆綠為主,目前工程已完工,進入養護階段。
數據顯示,該項目累計削坡回填土方49.2萬立方米,清運礦渣264.3萬噸,植樹插柳49.27萬株,修復礦山面積80余公頃。昔日的灰白礦壁,逐漸被新綠覆蓋。
鍋巴巖的蛻變,是雅安全域礦山修復的縮影?!吧鷳B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場生態‘療愈’,我們瞄準的是全市范圍內散落的生態‘痛點’?!毖虐彩凶匀毁Y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
四川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志松在7月31日國家林草局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監測數據顯示,重點區域野生大熊貓數量增加,野外遇見數逐年上升,種群恢復態勢喜人。”
綠色產業的新生之路
生態修復的同時,雅安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讓工業遺產煥發新生。
8月20日清晨,陽光灑在石棉縣新棉街道廣元堡社區。紅磚鋸齒廠房輪廓清晰,川礦記憶文化公園內,“四川石棉礦”的老標語與咖啡館玻璃幕墻相映成趣。復原礦部大門、模范坑道“1248”、群雕“開天辟地”“沸騰的礦山”,以及各類機械設備和“忠字碑”等工業遺跡有序陳列。這里曾是四川石棉礦三分礦辦公區,如今已成為融合工業遺產與市民休閑的文旅地標。
“剛走進來,就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氣息,仿佛重現當年盛景?!睆V元堡社區黨總支書記黃山說,曾經的“工業傷疤”不僅披綠生金,還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發展。
公園西角,“桐去108社”溫泉酒店由舊廠房宿舍改建而成。高挑空間中保留著鋼鐵桁架,混凝土柱上設備安裝標記依稀可辨,客房編號沿用老車間工段名稱,吸引眾多游客專程前來體驗工業記憶。
站在公園內抬眼遠望,山坡連綿綠意。成都游客周穎正拍攝窗外景致:“昨晚在工業風酒店用餐,今天看了礦工情景劇,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令人難忘?!?/p>
午后,老礦工陳家全帶著孫子在“礦山時光隧道”展區參觀。安全帽、防護靴、泛黃的工資單,喚起老人的記憶:“采礦時煙囪冒黑煙、河水渾濁;如今天藍山綠,前不久還有人在山里偶遇野生大熊貓!”
隨著修復區與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間的生態廊道貫通,曾經割裂的“生命網絡”重新織就。地質災害隱患點逐年減少,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態韌性顯著增強。更令人欣喜的是,紅外相機多次記錄到大熊貓等珍稀動物沿修復廊道自由遷徙,“串門”頻率較修復前提高近三成,成為生態向好的生動注腳。
晨曦灑滿修復后的山巒,老礦工鏡頭中的“礦坑與青山”對比照,不僅記錄土地蛻變,更見證一座城市對生態文明的追求。從“工業傷疤”到“生態屏障”,從“資源開采”到“價值重塑”,雅安礦區的綠色涅槃,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樣本,于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蔥蘢懷抱中,繪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
后記
夕陽西下,川礦記憶文化公園里,孩子們在礦車花壇邊嬉戲,遠處的山林是大熊貓自在徜徉的樂園。陳家全的手機里存著兩張照片:一張是三十年前礦工與礦坑的黑白合影,另一張是如今層疊的“綠色梯田”。他將兩圖拼接發在朋友圈,寫道:“從礦山到青山,我們用半輩子走完了這條路?!?/p>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