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融媒體中心 2025-08-29 21:28:27
金沙江與岷江自雪山而來,一路奔騰,在四川省宜賓市三江口匯流,長江至此始稱“長江”。
在長江村,成片農田整齊排列,與長江第一灣交相輝映 莊歌爾 攝
江水浩蕩東流約34公里,在南溪區形成了三江匯流后第一個大灣,綿延10余公里,回轉幅度近90度,成就了“長江第一灣”的美名。南溪區仙源街道長江村,便安臥在這“第一灣”的懷抱中。
8月13日晨,記者乘坐宜賓智軌電車,駛向江灣。車窗如同流動的取景框:掠過滾滾長江,框住兩岸青山,最終定格在長江村。
共護長江 一江清水映出好生態
江岸蜿蜒,宛如一條綠飄帶,刻著“萬里長江第一灣”的石碑,就矗立其間。
李霓與”萬里長江第一灣“合影 羅友莉 攝
“再拍一個視頻!”成都游客李霓正和朋友們在石碑前興致勃勃地留影。這個暑假,她們自駕游來到長江村。
“本想打個卡就走。”李霓目光流連在蔥蘢的江岸、潔凈的綠道和開闊的江面間,笑著說,“沒想到被‘絆住’了!”
長江村的“留客”底氣,源于脫胎換骨的生態蝶變。
長江村黨委副書記劉禮芬記憶猶新:“十多年前,這里臨江多是餐飲躉船,河灘種菜、非法采砂挖石屢禁不止。”
環長江生態綠廊吸引了眾多騎行愛好者 羅平 攝
而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植人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共識。餐飲躉船、非法碼頭被依法拆除和取締,沿江自然岸線得到恢復,長江村煥然一新。
尤其是近年來,南溪區按照“原生態、原地貌、原文化,不開山、不填溝、不伐樹”原則,實施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南溪段),沿線布局防洪堤、景觀、濕地公園等工程,高標準打造了超30公里的環長江生態綠廊。其中7公里左右的綠廊貫穿長江村。
“保護長江,哪是一兩個人的事?得靠大家伙兒!”劉禮芬是村上的護河員,常年與漁政協助巡護隊隊員、志愿者等巡護江岸。當天在江邊巡護時,正巧碰到“老熟人”郭仲輝。
62歲的郭仲輝曾是長江村的老漁民。“長江十年禁漁”提出后,他和同村另12名漁民于2019年底率先“上岸”。在退捕漁民就業保障政策支持下,他成為街道漁政協助巡護隊隊員,負責在長江村沿江勸阻非法捕撈、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
郭仲輝一有空就往沿江綠道走走 羅友莉 攝
前兩年,郭仲輝巡護長江的“交接棒”傳遞到了同村退捕漁民趙開友、劉中手中,但他仍習慣性地往江邊走。
“來看看水,看看魚。”郭仲輝的嗓音帶著江水般渾厚的回響,“以前在江上漂,是為了生計;現在在岸上走,是我的生活。”
波光粼粼的江面,不時有魚兒躍起。“快看,那兒是魚窩子,水好了,魚也多了!”順著郭仲輝手指的方向,一尾魚躍出江面,蕩起漣漪。
沃土生金 水旱輪作種出好日子
“好水能養好魚,還能產好菜!”“上岸”后的郭仲輝除了巡護長江,還種起了菜。
彎腰在自家菜地里,郭仲輝熟練地播下種子。守著四五畝沃土,他和妻子將蔬菜種植搞得風生水起,年收入4萬元左右。
“村上有點規模的種植戶就有百來戶。靠水吃水,不僅僅是打魚這條路。咱這兒是沖積壩,土肥水足,田地是‘金飯碗’!”郭仲輝直起腰說。
長江村“菜—稻—菜”水旱輪作模式讓土地增效 莊歌爾 攝
如何讓這“金飯碗”更值錢?答案藏在獨特的“菜—稻—菜”水旱輪作模式里——春種蔬菜、夏種稻谷、秋冬種蔬菜。
走在長8000米、寬2米的生產道上,劉禮芬向記者介紹:“水旱輪作巧打時間差,農產品都能趕上好價錢。而且土地水浸、干曬交替,病蟲害少了,施肥成本降了,也更環保!”
指著整齊的田塊,劉禮芬繼續說道:“部分無勞力耕種的土地,村集體統一流轉,流轉費每畝可達1000元/年,既保證戶主利益,也沒讓土地荒廢。”
這些年,長江村“菜—稻—菜”示范基地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完善田網、水網、路網和渠網,提升宜機化作業水平,推廣帶藥移栽、配方施肥、生物防控等綠色生態管理措施,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長江村村民豐收忙 羅友莉 攝
行走長江村,超3000畝“菜—稻—菜”示范基地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村民們干勁十足。
2024年,長江村“菜—稻—菜”示范基地(含復種)年稻谷產量近1000噸,蔬菜總產量近2萬噸,帶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萬元,村民日子也越來越好。
融合交織 農文旅激蕩鄉村新活力
“我們用的蔬菜基本都是咱長江村的!”正午,村民張明娥經營的“私房菜”人聲鼎沸,她忙得腳不沾地。話音未落,伙計扛著村民送來的百來斤鮮辣椒和玉米走進后廚。
張明娥家的“私房菜” 羅友莉 攝
這座由老房改造的小店,如今是村里的“招牌”。“2021年底開張,就沒空過一天!”張明娥抹了把額頭的汗,聲音洪亮,“能夠同時接待約300人,旺季一天能進賬2萬元!”
歡樂田園歡樂多 莊歌爾 攝
拐個彎,5分鐘車程外的宜賓歡樂田園景區,歡笑聲、音樂聲交織。這里不僅是游樂場,更是融合休閑度假、觀光旅游、戶外運動、科普教育等主題的田園綜合體。
步入景區,陽光下涌動的赤色“波浪”格外吸睛。“景區種植了大約30畝的紅高粱,就這兩天收!”劉禮芬說,等到10月,這片土地會被撒上油菜籽,來年春天,金燦燦的花海又是另一番風景。
農文旅的有機融合,吸引著本地和鄰近省市的游客。宜賓歡樂田園景區總經理向雪松介紹,景區自2024年3月底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超過50萬人次,直接帶動就業200余人,間接帶動就業2000余人。
宜賓歡樂田園內,野趣戲水谷成為暑假熱門區域 羅友莉 攝
村民張麗蓉便是受益者。在景區小吃店工作的她,臉上帶著滿足的笑:“月收入3500元,還有節假日福利,離家又近,太滿意了!”
“滿意得很!”外來媳婦張麗也笑著點頭,眼睛發亮。“文旅融合搞得好,體育賽事也多起來了,整個村子很有活力。”張麗說,這兩年,全國和美鄉村健康跑、中國全民健身走(跑)大賽等賽事路線穿村而過。她也順勢做起了農產品直播帶貨,不少“跑友”成了她店鋪的回頭客。
長江村的“好風景”,正汩汩流淌出“好錢景”。
從傳統農業村到農文旅融合樣板村,長江村下一步發展思路清晰: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參與創建長江第一灣旅游度假區,打造好歡樂新村聚居點,并依托歡樂田園,配套布局山地騎游道、露營基地等景觀節點,配合各類體育賽事,持續做優“歡樂系列”農文旅經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護好江、種好地!”臨別時,81歲村民吳仕華的話語伴隨江風拂過耳畔,融入“長江第一灣”的濤聲里,聲聲回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