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06 12:39:04
每經記者|鄢銀嬋 每經編輯|文多
在9月5日下午舉行的“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數字產業生態大會”上,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建偉表示,具身智能正推動人工智能進入“感知—行動”雙輪驅動時代,成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橋梁。但其發展仍面臨三大核心挑戰——感知與操作復雜性、高質量多模態數據稀缺以及數據技術生態開放不足。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建偉發表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鄢銀嬋 攝
張建偉表示,具身智能通過融合多模態技術與物理環境交互,實現從被動感知向主動決策的跨越,可廣泛應用于制造、醫療、農業、家庭服務等領域。然而,當前技術仍難以完成從二維感知到三維精準操作的躍升,尤其在動態環境理解和語義交互方面存在明顯瓶頸。
他表示,具身智能所需的多模態數據規模極大,“可能是自動駕駛的千倍、大語言模型的百萬倍”,而現有算力架構與數據協同方法尚未匹配這一需求。此外,全球技術生態的封閉性也制約了關鍵算法、操作系統與感知技術的協同發展。
面對挑戰,張建偉強調“融合共生”比“單點突破”更為重要。他建議以重慶為例,構建“創新研發—場景落地—集群擴張”的產業閉環,并呼吁各方加強開放協作,共建全球數字產業生態。
業界認為,具身智能已成為人工智能演進的關鍵方向,其發展不僅依賴技術突破,更需跨領域、跨全球的生態合作。重慶作為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主辦地,正吸引全球產業資源,有望成為推動具身智能落地的重要樞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