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15:41:12
聚水潭作為中國電商SaaS ERP龍頭,成立十年后終在2024年實現約1058萬元盈利,四次遞表港交所后通過聆訊,距上市僅一步之遙,但距與投資者的對賭期限只剩2個多月。公司營收持續增長,但曾長期虧損,2024年扭虧主要靠所得稅抵免,且預付款模式帶來財務壓力。如今,如何化解對賭壓力,仍是創始人駱海東面臨的核心考題。
每經記者|黃婉銀 每經編輯|魏文藝
“2B行業看十年,十年才能把所有的坑填好。”
聚水潭創始人、董事會主席駱海東四年前說的這句話像是為他創辦十年(聚水潭成立于2014年)的事業量身定制的讖語。
作為中國電商SaaS ERP(軟件運營服務)領域的龍頭企業,聚水潭在經歷了多年的巨額虧損后,終于在2024年實現了約1058萬元的盈利。
四次遞表港交所后,聚水潭終于在近期通過港交所聆訊,離掛牌上市只差一步。同時,距離與投資者的對賭期限也只剩2個多月。
聚水潭的崛起,是一部典型的資本助推下的SaaS成長史。
自2014年成立以來,憑借在電商SaaS ERP領域的先發優勢,聚水潭迅速吸引了多家知名機構投資,估值從2015年天使輪的0.83億元,一路飆升至2020年C輪后的60億元,五年間投后估值暴增約72倍。這背后,站著中金共贏基金、藍湖資本,乃至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等投資人。
然而,聚水潭的光環之下卻伴隨著長期虧損。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內”),聚水潭的營收持續保持增長,分別為5.23億元、6.97億元和9.1億元;但同期凈利潤卻分別錄得-5.07億元、-4.9億元和1058.3萬元 。這意味著,聚水潭在短短三年內,累計凈虧損超過9.86億元。
圖片來源:聚水潭招股書
聚水潭在2024年勉強完成了年度扭虧為盈的目標,但其“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據招股書披露,2024年聚水潭錄得所得稅抵免高達9020萬元,這是其扭虧為盈的主要因素。
而今年上半年,聚水潭仍虧損3950萬元,全年能否真正扭虧仍然是個懸念。
圖片來源:聚水潭招股書
此外,聚水潭的預付款合作模式也為其帶來了財務結構壓力。由于其通常要求客戶在獲授權訪問SaaS產品前預付款項,這使得公司的合同負債在2024年達到19.6億元 ,這一數字是其同期9.1億元營收的兩倍多。
今年上半年,聚水潭的流動負債凈額仍然有31億元。其流動負債凈額增長主要是在2023年出現,原因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由非流動負債重新分類至流動負債。
通俗點說,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就是投資者買的一種特殊股份,如果公司上市賺大錢,它就能換成普通股大賺一筆;公司如果上市失敗或做不好,它能要求公司退錢,拿回本金和利息。
現年56歲的駱海東,在25年前已是上海晟訊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專注于信息技術系統研發及銷售的公司)的總經理兼董事長。
但9年后,他又選擇去一家主要從事箱包在線銷售的電商公司擔任技術部資深總監。
聚水潭的首席產品官、僅次于駱海東的第二大個人股東賀興建的從業經歷與駱海東一致。不同的是,駱海東是在上海大學拿下了理論電工碩士學位,賀興建則畢業于上海體育大學。
聚水潭于2014年成立,彼時公司注冊資金僅50萬元,股權結構簡單,駱海東和賀興建配偶分別持有60%和40%股份。
聚水潭主要提供SaaS產品和服務,客戶是各大電商平臺的電商商家,作為核心SaaS產品的聚水潭ERP(企業管理系統),服務于商家跨電商平臺處理電商訂單相關的核心需求。
報告期內,聚水潭電商SaaS ERP產品收入占比分別為87.4%、86.1%和84%。公司表示,收入增長主要歸功于公司擴大及留住客戶規模。同期,公司SaaS客戶的總數分別為4.57萬名、6.22萬名和8.84萬名。
2021年,駱海東就說To B行業看十年,聚水潭還在踩坑,至少要把這些坑填好,才會考慮上市。
但在2023年,聚水潭就已經開始遞表港交所。
圖片來源:聚水潭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在2023年2月,聚水潭與投資者簽訂了一份股東協議,投資者享有優先認購權、清算權、登記權及贖回權等。
股東協議及聚水潭現行組織章程細則項下的贖回權將在向香港聯交所首次提交IPO前即時終止。如果被聯交所拒絕或退回,或當IPO失效后6個月內未向聯交所續期,或未能于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資格IPO,贖回權將自動恢復。
如今,核心的考題依然落在創始人駱海東身上:這位To B老兵,是否已用十年之功,填平了SaaS行業的深坑,并成功化解迫在眉睫的對賭壓力?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220571502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