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11:48:58
10月23日,2025成都國際數字文創生態伙伴大會在四川天府新區召開,會上發布《2025中國數字文創城市指數》,成都位列全國第四。該指數建立全國首個城市級數字文創數據評價模型,實現評估范式創新。成都市通過一系列舉措推動數字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市文創產業增加值達2876億元。
10月23日,2025成都國際數字文創生態伙伴大會在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科創生態島召開。會上,《2025中國數字文創城市指數》發布,成都位列全國第四。
金秋十月,一場由“王者榮耀”“哪吒”等28個本土頂級IP聯袂掀起的數字文創消費浪潮,為成都創造了全國首個“數字文創黃金周”。
這些深入人心的IP角色從線上走向線下,通過主題展覽、沉浸式體驗、限定商品和聯動活動,深度融入城市商業、旅游與體育賽事,成功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客源,打開了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的消費新場景,展現了數字文創賦能城市發展的巨大潛力。
延續國慶中秋雙節的數字文創消費熱潮,10月23日,作為整個系列活動的重磅主體與產業引擎——2025成都國際數字文創生態伙伴大會在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科創生態島召開。
會上,上合組織協同創新工委會、中國文化產業協會聯合發布了《2025中國數字文創城市指數》。該《指數》建立全國首個城市級數字文創數據評價模型,系統分析全國主要城市數字文創領域的產業規模、創新能力、發展績效、環境支持、人才儲備、技術應用、IP開發、產業集聚、國際影響、成長性、生態韌性、城市活力、媒體傳播等13個一級指標,關聯52個二級指標,關注180個三級指標,以科學數據衡量城市數字創意生態成熟度與增長潛力,成為中國數字文創產業發展的風向標。
傳統文化產業評估體系局限于經濟產出指標,無法全面反映數字時代文創產業的復雜生態。本研究突破傳統局限,構建了三級指標體系,實現了評估范式的創新。
毫米級診斷體系:180項三級指標實現對產業生態的精細化測量。以“城市活力”指標為例,傳統評估通常使用文化場所數量等宏觀數據,而本體系將其細分為“街頭藝術頻次”、“24小時商業密度”、“低成本工作室占比”等12項具體指標。作為大眾感知生活“便利度”最高的城市,上海無論是便利店總數、24小時營業的門店數還是24小時營業的門店占比均位列全國首位。餓了么數據顯示,上海每3家便利店中,就有2家提供24小時服務,比例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科幻文學產業成熟度指數創新:首次構建針對垂直文學門類的產業級評估框架。該指標突破傳統“純文學創作”的評估范式,通過整合國際獎項數據庫、版權交易區塊鏈存證、AIGC應用監測等多源數據,將科幻文學的“創作-技術融合-國際傳播-產業轉化”全鏈條進行量化,為觀測未來內容產業(Future Content Industry)的成長性提供了前瞻性視角。
煙火氣指數創新:首次引入衛星夜光遙感數據量化城市文化活力。通過國家遙感中心的高分辨率夜光影像,結合地面傳感器校準,精確測量文化活動的空間分布與時間延續性,這種數據化的“煙火氣”指標為城市文化生態評估提供了客觀依據。
動態權重機制:采用機器學習算法實現指標權重的實時調整。該系統能夠識別區域發展短板并自動調整權重分配——如技術基礎薄弱地區,技術應用類指標權重提升20%;生態脆弱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權重增加15%。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因技術滲透率較低,系統可能自動將“AIGC應用率”、“數字渲染算力供給”等指標權重上調20%,使評估結果更符合區域發展需求。
理論框架層面,本研究融合產業經濟學、文化地理學與數據科學方法論,構建了“生產力-傳播力-影響力”三維評估模型。該模型突破了傳統文化產業研究的線性思維,將數字文創視為復雜適應系統,關注系統內各要素的非線性互動關系。對國內16個重點城市進行評估排名,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廣州、杭州、成都、武漢、西安、南京、蘇州、長沙、廈門、青島、寧波。
在此次評估中,成都以人才儲備、產業生態穩定、城市活力等方面指標的優良表現,在2025中國數字文創城市指數綜合排名中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全國第四。
據了解,成都市通過“立園滿園”提能級、“強鏈補鏈”優生態、“進解優促”激活力等一系列舉措,持續推動數字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市文創產業增加值達2876億元,同比增長11.7%;數字文創核心產業營收達3819億元,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2025年上半年,全市文創產業增加值實現1872億元,同比增長7.4%;數字文創核心產業營收2121億元,同比增長7.3%,規上企業數量已近900家。
為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今年5月,成都市還發布了《成都市關于培育發展數字文創初創企業的若干政策》,成為全國首個精準聚焦數字文創初創企業培育的專項支持政策。該政策提供“開辦即享”創業扶持、“拎包入住”創業空間、“投貸聯動”金融服務、“立投立補”研發激勵、“政企聯動”場景開放、“跟蹤陪跑”項目孵化等全鏈條扶持,為初創企業從空間、資金到場景、人才提供系統性助力。
本文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