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22:10:15
10月31日,市場監管總局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食品添加劑監管情況。今年4月六部門聯合印發治理方案,全國開展綜合治理行動。目前,已查辦超范圍、超量使用添加劑案件約1.3萬件。市場監管部門制定了風險管控清單,加強肉制品、飲料相關監管,指導協會和企業發出倡議,推動“雙減”行動,不斷提升食品質量安全水平。
每經記者|張宏 每經編輯|陳旭
10月31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食品安全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食品添加劑監管及綜合治理工作開展情況。
今年4月,國務院食安辦等六部門專門聯合印發《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綜合治理方案》,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綜合治理行動。
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總監孫會川在發布會上介紹,食品添加劑作為食品工業發展的產物,具有改善品質、延長保質期、便于加工等作用。合理規范使用食品添加劑,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孫會川表示,近年來,我國公眾和新聞媒體對于食品添加劑話題高度關注,但說到底,大家反感的不是食品“科技”,而是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狠活”。因此,這也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已查辦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案件13180件,涉案總金額2331萬元,罰沒金額9038萬元,其中89件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借此機會,我們也要鄭重告誡廣大食品生產經營者,面對食品添加劑這個問題,如果說‘是否添加’是‘自選動作’,那么,質量安全誠信就是‘規定動作’。‘自選動作’做不好,影響的是銷量;‘規定動作’做不好,就必須要一票否決。”孫會川強調。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張宏 攝
市場監管總局食品抽檢司一級巡視員李奇劍表示,今年以來,市場監管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嚴格落實年度抽檢計劃,持續加大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抽檢力度。前三季度,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完成的抽檢任務中涉及食品添加劑項目227.45萬批次,檢出不合格2.12萬批次,不合格率0.93%,比上年同期下降0.02個百分點。
在指導地方市場監管部門開展抽檢的同時,市場監管總局也按照綜合治理工作部署,組織開展了本級的食品添加劑專項抽檢。
在抽樣方式上,采取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線下,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食雜店、餐飲場所等。線上,覆蓋拼多多、抖音、淘寶等9個較大的網絡銷售平臺。
在抽樣產品上,聚焦食用農產品、蔬菜制品、糧食加工品等21個既往食品添加劑“兩超”問題相對突出的重要食品大類,重點關注標簽標識中有“零添加食品添加劑”“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不使用防腐劑”“不使用著色劑”等字樣含義的食品。
在檢驗項目上,覆蓋10類食品添加劑共31個檢驗項目開展抽檢,主要圍繞甜味劑、著色劑、防腐劑、膨松劑、護色劑、漂白劑等。
從抽檢結果看,飲料、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乳制品等7個大類食品未檢出不合格樣品;糧食加工品、糕點、餅干等14個大類食品不同程度檢出食品添加劑違規使用,主要不合格項目是漂白劑二氧化硫、甜味劑甜蜜素、防腐劑脫氫乙酸。
針對抽檢發現的不合格食品和問題樣品,市場監管部門及時開展核查處置,督促相關企業下架、召回不合格食品,對相關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依法實施行政處罰,涉嫌違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嚴厲打擊食品添加劑濫用行為。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聚焦突出問題,加大食品添加劑抽檢監測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不斷鞏固和深化食品添加劑綜合治理成效。”李奇劍表示。
消費者對肉制品、飲料中食品添加劑使用問題比較關注。對此,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經營司副司長郭向丹表示,針對肉制品的相關監管,一方面是制定新版肉制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要求肉制品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標準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劑,并明確用量和種類。制定熱加工熟肉制品生產等6個風險管控清單,指導企業開展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確保食品添加劑合規使用。
與此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制定了肉制品生產監督檢查操作指南,將肉制品生產企業食品添加劑的采購、貯存、使用、記錄等作為日常檢查重點。針對發現的“兩超”問題依法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始終保持嚴懲重處高壓態勢。
此外,市場監管部門積極指導中國肉類協會及百家大型肉制品企業發出“共鑄肉品安全 同護百姓餐桌”倡議,倡導全行業堅決抵制生產經營“兩超一非”肉制品。
針對飲料的相關監管,郭向丹表示,首先是強化許可管理。在飲料生產許可審查細則中,要求飲料生產企業建立產品配方管理制度,列明配方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依據和規定使用量,確保成品中食品添加劑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等規定。
與此同時,強化標準規范。針對近年來涌現的新技術新產品,指導發布《非濃縮還原果汁 橙汁》等行業標準,規定非濃縮還原橙汁等產品中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劑。
此外,強化行業引導。近期,市場監管總局指導中國飲料工業協會聯合88家大型企業發布飲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業倡議,推動開展食品添加劑減用量、減品種“雙減”行動,不斷提升飲料質量安全水平。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宏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