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11 19:07:01
每經編輯|蒙錦濤
9月的輿論風暴曾將餐飲巨頭西貝推至風口浪尖,然而時隔僅一個多月,市場對西貝的討論卻呈現耐人尋味的“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多地網友發帖稱西貝門店閉店,引發了外界對其經營狀況的猜測與擔憂;另一方面,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核心城市,許多西貝門店在午晚餐高峰期已重回大排長龍的盛況,喧鬧的客流與安靜的閉店通知形成了鮮明對比。
面對外界的疑慮,11月11日上午,西貝首次在官方層面向公眾作出集中回應。公司稱,近期部分城市的閉店行為屬于正常的經營調整。與此同時,西貝的開店步伐并未停歇,并承諾在年底前還將陸續開業8家門店。

閉店與開店,本是商業世界常態的新陳代謝。但因為調整的主角是西貝,進一步放大了外界的猜測和擔憂。這背后,折射出的是公眾對這家知名餐飲品牌在預制菜爭議、價格質疑之后,如何重獲市場信任的深切關注。
不過在過去一個多月來,西貝從喧嘩的輿論場抽身,開始專注于自身的服務,它的自救,不是轟轟烈烈的戰略轉型,而是沉下心來,把“好吃”的戰略執行得更徹底,把“煙火氣”做得更濃郁,把“真誠”展現得更直白。
西貝的現狀,是一個巨頭在爭議中反思、在調整中前行的故事,而它的故事走向,將由每一位走進門店的顧客,用腳投票來共同書寫。
“閉麥”45天
賈國龍回歸熟悉戰場
過去一個多月對西貝而言充滿挑戰。輿情如鏡,映照出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真實印像。面對這面鏡子,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做出了關鍵決定:從喧囂的輿論場中“閉麥”,轉身扎進他最熟悉的門店一線。這并非逃避,而是一場戰略回歸。他深知,餐飲品牌的根基,永遠扎在灶臺、餐桌與顧客的互動之間。
更重要的是,在這段“閉麥”的靜默期,西貝也向公眾傳遞了多重信息——西貝在認真改進,愿意用行動而非言語跟消費者溝通。這標志著西貝危機應對的根本性轉變:從個人化、情緒化的表達轉向組織化、專業化的應對。
在“閉麥”以來的這45天,賈國龍的工作重心無比清晰:調產品、調門店、調服務。

一方面,他親自帶隊,對核心產品的工藝進行了“手術刀”式的優化。例如,備受關注的莜面,在口感和澆頭上做了更精細化的改良;一些經典菜品的分量和呈現方式,也根據反饋進行了調整。這一切的目標,是讓“好吃”這個西貝的核心戰略變得更加無可撼動。
而對于此前大家對于“現制”與“預制”的爭論,賈國龍這段時間著力于提升門店的“煙火氣”。他鼓勵明檔操作更加透明化,讓羊肉現串、餃子現包、雞湯現熬的過程,成為吸引顧客、建立信任的活廣告。門店的氛圍不再僅僅是整潔和標準化,而是注入了更多能引發情感共鳴的溫度感。
在門店服務上,他重新強調“顧客在身邊”的服務理念。這段時間,雖然賈國龍“閉麥”,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但是社交平臺上有不少顧客曬出了其在西貝門店偶遇賈國龍的照片,照片中的賈國龍穿著工服在后廚與員工交流,從輿論場脫身,賈國龍回到了最熟悉的戰場,他直接在一線門店獲取信息、重塑品牌親和力的過程。這種從上至下對服務的重視,正在逐步傳導至每一位一線員工。
賈國龍的“閉麥”與“下沉”,是西貝此次自救行動中最具象征意義也最務實的一步。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押注在了品牌最本質的基石上。這仿佛在宣告:西貝不需要辯解,它需要用一碗面、一鍋湯、一次真誠的服務,重新贏回顧客的心。
調價與發券背后的價值重構
可以看出,面對輿論和消費者的質疑,這個餐飲巨頭并未坐以待斃,而是開啟了一場由上至下、由內而外的靜默自救。除了在自身產品和服務上下功夫外,西貝也通過發放優惠券和菜品降價來展示自己的足夠真誠。
面對“貴”的質疑,西貝的回應不是蒼白地解釋,而是一系列“刀刃向內”的調改。10月1日當天,西貝宣布菜品降價,此外,西貝階段性發放大額優惠券,消費實付每滿50元送50元代金券一張,滿100元送2張、滿150元送3張......相當于顧客花多少錢,西貝就再送多少錢。

從市場情況看,如今的西貝已經重回客流,在用餐高峰期,北京海淀華宇商場店中午排隊時間達半小時;深圳益田假日廣場店,晚高峰座無虛席;蘇州龍湖商圈,取號等位的顧客擠滿走廊;上海南京西路的店,也一度坐了八成......
從營銷邏輯上講,這波操作極為巧妙——它既抓住了消費者占便宜的心理,也借機重建了品牌的性價比印象。相比于口水戰、聲明信,西貝用最樸素的手段——價格,重建了市場連接。
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因為這意味著要打破原有的價格體系與運營慣性。然而,西貝證明了其作為一個成熟餐飲品牌的調整能力與執行效率。
首先,是產品的“價值回歸”。西貝對數十款產品進行了價格與工藝的雙重調整。這不僅是為回應市場呼聲,更是一次主動的戰略校準。有業內同行表示,作為一個擁有復雜供應鏈和標準化流程的正餐品牌,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大規模的產品工藝調整,其背后強大的研發、供應鏈和門店培訓體系功不可沒。
這恰恰證明了西貝的組織能力底盤依然堅實。調價不是簡單的“降價”,而是通過優化成本結構、提升運營效率,力求讓顧客感受到“物有所值”。門店里更足的“煙火氣”,正是這種價值感最直觀的體現。
不過,西貝的降價和發券動作也引發爭議。外界有人認為,通過大力發券吸引顧客是一種損害品牌形象的短期行為。但西貝內部的數據,卻揭示了一個不同的故事。據透露,在通過券包吸引來的客流中,高達70%是西貝的老顧客,而另外30%是新顧客。這一數據至關重要。
這個數據說明,西貝的基本盤,即那些真正認可其口味與品質的老顧客,并沒有離開。他們理解網絡上的爭議,并愿意給調整中的西貝一個新的機會。發券對于他們而言,是一種品牌發出的善意與回饋,有效提升了消費頻次和忠誠度。
而對于那30%的新客,這次危機反而成為西貝一次重要的“拉新”手段。許多原本因價格顧慮而卻步的消費者,借此機會第一次走進了西貝,親身體驗其產品與服務。如果體驗良好,他們便有可能轉化為新的長期客戶。
正如一位店長坦言,其所在門店的周末客流較往年同期上漲了約20%。這證明,這一套“產品調價+精準營銷”的組合拳,正在產生實效。西貝正試圖將一次輿情危機,轉化為與用戶重新溝通、重建信任的契機。
西貝的未來
場景革命與信任重建
在餐飲業,最高級的競爭,是信任的競爭。西貝自救的終極武器,正是通過一場發生在門店的“場景革命”,來重建這種日漸稀缺的信任。
如今再走進一家西貝門店,很多人都會被明檔里熱火朝天的景象所吸引:羊肉在店員手中被新鮮地穿成串,肥瘦相間;一鍋鍋牛肉在灶上咕嘟咕嘟地翻滾,香氣四溢;面點師傅正熟練地搟面皮包餃子、搓莜面魚魚……這些曾經藏在后廚的工序,被最大限度地前置到顧客眼前。

這不僅僅是為了營造“煙火氣”,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信任展示”。在消費者對預制菜充滿疑慮的今天,“現制”成為了品質與真誠的代名詞。
羊肉串現串是對“真材實料”的承諾,擊破了關于食材來源與品質的猜測;牛肉現燉是對“功夫慢燉”的堅持,那濃郁的香氣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與工業化湯包形成了鮮明對比;餃子現包,是對“家常新鮮”的詮釋,每一個手工餃子里,都包裹著家的溫度與安心。
在西貝的門店中,曾經承諾20分鐘上菜的沙漏被悄然取消,但是消費者面對等待時間更久卻熱氣騰騰上桌的菜品,卻多了幾分安心。
這些真實的操作場景,構成了強大的“信任飛輪”。它們通過視覺、嗅覺等最原始的感官通道,直接向顧客傳遞信息——“看,我們用的就是這樣的肉”“聞,我們的湯就是這樣熬出來的”。這種溝通,比任何廣告文案都更具說服力。
西貝正在通過這些一步步具象化的努力,試圖喚回它的老客人。它似乎在說:“請回來親眼看一看,親口嘗一嘗,那個你們曾經喜歡的西貝,正在變得更好。”這個過程必然是循序漸進的,但它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回歸餐飲的本質,用極致透明的操作和無可挑剔的產品,來贏回市場的信心。
編輯|蒙錦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