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12:09:56
今年“雙11”手機品類競爭激烈,蘋果、小米、vivo位列京東銷量榜前三,功能機品牌也躋身TOP10。隨著移動互聯網普及,銀發人群月活用戶達3.29億,中高端智能機使用比例提升,功能機市場收縮。主流手機品牌推進“適老化革命”,滿足銀發群體需求。未來,老年通信市場將多元發展,智能機主流地位鞏固,功能機轉向服務特殊群體。
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編輯|黃博文
品牌商與消費者雙向奔赴、全民狂歡的“雙11”電商節在全網熱度中徐徐落幕。
今年“雙11”,手機仍是競爭最激烈的產品品類,各大手機廠商均在“雙11”之前就做足準備。此刻,誰是此次較量的最終贏家成為市場關注焦點。京東發布的手機競速排行榜顯示,蘋果、小米、vivo位列前三,包攬品牌銷量累計榜前三。在智能機“廝殺”的主戰場之外,飛利浦、天語等主打功能機業務的手機品牌也躋身TOP10。
智能手機的普及,曾讓功能機一度退居“老人機”賽道。如今,這片最后的陣地也正面臨來自智能終端的滲透與重塑。
李大爺的手機又壞了,家人匆匆在電商平臺下單,買來一臺百元左右的“老人機”——功能極其簡單、字體大、音量高、待機時間長。熟悉智能設備的張大姐則花兩千多元買了部智能手機,能刷短視頻、視頻通話、掃碼支付……
兩位老人、兩種選擇,既是生活片段,也是當下中國老年通信市場的縮影:一端是仍有剛性需求的低價老年機陣地;另一端是越來越多銀發用戶(通常指60歲及以上的老年用戶)主動擁抱智能化終端。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正悄然重塑老年用戶的行為習慣。
QuestMobile(北京貴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指出,截至2024年9月,銀發人群(通常指60歲及以上的老年群體)月活用戶約3.29億,人均月使用時長高達129小時,相當于每天網上“沖浪”超過4小時,其中短視頻、社交、資訊、電商等位居使用時長前四位。同時,2000元以上中高端智能機的使用比例持續提升,銀發用戶對華為、OPPO、榮耀等品牌的偏好也在加強。
一個清晰的趨勢正在浮現:傳統功能型老人機的市場正在緩慢收縮。雖然它并未消失,仍然承擔著部分高齡、低觸網老人的通訊剛需,但隨著更多銀發用戶主動擁抱智能體驗、愿意為更好的數字生活付費,老人機或將走向更小眾的位置。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功能機(或稱“老人機”)是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10年代初的主流機型。早期產品軟硬件都很初級,只能完成電話、短信等最基本的通信功能,機身外形也多以上屏下鍵的直板或翻蓋設計為主。
隨著軟硬件升級,市面上的功能機大多已升級至“半智能化”——支持4G網絡、具備掃碼和簡易支付功能。然而,它們本質上仍停留在“功能工具”的范疇,無法安裝抖音、小紅書等主流社交應用。
這也成為部分老牌手機品牌的喘息之地:在智能手機激烈競爭中逐漸邊緣化的它們,轉而聚焦千元以下的功能機市場。打開電商平臺搜索“老人機”,銷量靠前的諾基亞、飛利浦、摩托羅拉、金立、天語等品牌像極了一部濃縮的手機發展史。這些品牌都曾有過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卻大多難逃出售、并購或收縮的結局,如今只能在功能機市場守住一方天地。
以金立為例,其在電商平臺的“GIONEE金立旗艦店”目前在售產品共有9款,絕大部分是帶實體按鍵的功能機,售價在100?500元之間。這個曾經年銷量突破4000萬臺、曾與華為、小米正面競爭的品牌,如今只能在功能機市場續寫生存故事。目前,其最暢銷的型號是一款售價97元起的功能機(優惠后價格),主打大字體、大按鍵、大屏幕,同時支持智能語音播報,累計銷量超過4萬臺。店內價格最高的一款產品僅售473元(優惠后價格),可連WiFi上網,并且可以使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應用。這些在智能機領域早已不入流的配置,在功能機世界里卻已是“高配”,旨在滿足一些對功能有稍高要求的老年用戶。
相比之下,諾基亞的品牌影響力更為深厚。作為成立于1865年的通信巨頭,諾基亞曾在巔峰時期與摩托羅拉齊名,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商之一。在功能機時代,諾基亞憑借堅固耐用的品質在國內獲得“砸核桃機”的美譽,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然而,在智能手機浪潮的沖擊下,諾基亞最終于2014年將手機設備與服務業務出售給微軟。2016年,由諾基亞前高層創立的芬蘭公司HMD Global Oy收購了諾基亞的功能機業務,并獲得品牌授權,使得諾基亞手機得以經典重現。
2024年5月,諾基亞以經典機型3210為原型推出了全新的諾基亞3210 4G(經典版本于2000年左右累計售出1.6億臺)。新款在外觀上延續原版設計語言的同時加入拍照、移動支付等現代功能,上市后熱度頗高,多次上架均迅速售罄。目前,諾基亞在國內的官方旗艦店仍在售十余款功能機,定價在149~429元之間。與此同時,HMD Global Oy過去兩年也從追求智能機高端化轉向更務實的區域市場策略,強調耐用、低成本,并積極推進自有品牌HMD手機,以降低對諾基亞授權的依賴。
這些功能機之所以能夠維持銷量,核心原因在于其精準契合了部分老年用戶的剛性需求:價格低、屏幕和字體夠大、音量足、操作簡單、能打電話發短信、無廣告彈窗干擾等。對于高齡、觸網能力較弱的用戶來說,實體按鍵與超長待機帶來的熟悉感和安全感是智能手機難以取代的。
然而,這一市場的局限也同樣明顯。
“老人機盈利模式接近早期功能機時代,靠硬件薄利多銷。國內主流品牌不愿進入,核心是利潤太低、市場不夠大。”Omdia(全球技術市場研究咨詢機構)首席分析師侯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相比之下,像傳音在非洲市場依然深耕功能機,是因為當地功能機占比仍接近50%,具有足夠的規模吸引品牌投入。”
Counterpoint Research(全球性科技行業研究與咨詢公司)分析師Ivan Lam也持相近觀點,他指出功能機利潤微薄,廠商主要依靠硬件本身及與運營商的合作來盈利。Counterpoint此前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約80%的功能機被銷往非洲、中東和南亞等區域,主要因為當地消費者預算相對有限,對價格更為敏感。
然而,在中國,功能機日益成為一個服務于特定群體的、緩慢收縮的“小眾市場”。
據Ivan Lam觀察,如今只有很少的中國老年消費者仍在使用傳統按鍵機。Omdia提供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千元以下手機僅占國內整體市場的3.6%。對諾基亞、金立這些昔日的手機巨頭而言,功能機市場或許僅僅只是一個可見天花板的避風港。
與功能機市場的固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小米、OPPO、vivo等主流品牌正通過一場深入的“適老化革命”,積極擁抱龐大的銀發群體。
QuestMobile數據顯示,銀發人群正積極擁抱科技產品。2024年9月,銀發人群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App行業活躍用戶規模已分別達到4723.7萬、1783.6萬。同時,該群體在2000元以上中高端價位段終端活躍占比提升明顯,對華為、OPPO、榮耀等終端品牌偏好性突出。
“春節回家,我們把奶奶的老人機換成了智能手機。其實,給奶奶換智能手機的想法很早就有了,初始需求是希望可以和奶奶打視頻電話,同時也感覺到智能信息時代的發展是會一直向前的,希望可以幫助她盡可能多融入。”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用戶分享著為長輩換機的經歷。
此前有一種觀點認為,對于老年人而言,功能機已經可以滿足日常需要。這種看法若放在十年前或許成立,但在今天,它卻是一種過于靜態的認知,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老年群體本身在改變,他們對生活的期望和參與社會的方式也在變。智能手機正是這種變化的催化劑和承載者。
獨立手機分析師吳怡雯則觀察稱,她身邊一些60多歲的老人實際上抗拒“老人機”這類概念。“他們并不喜歡被貼上這樣的標簽。”
隨著互聯網及數字技術的普及,從生活繳費、看病就醫,到交通出行、用餐娛樂,智能化操作成為絕大多數生活場景的“標配”。然而,面對數字新產品,也有一些老年人有著“不敢用”“用不好”的煩惱。
為此,頭部手機廠商與政策層面共同推進著適老化進程。
早期手機廠商往往只是將圖標和字體放大,而如今推出的“長輩模式”已經演變為一套深入系統底層的綜合解決方案,不僅可以讓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調整字體大小、顯示模式等,還具備語音助手、語音播報、方言識別、全鍵盤操作以及緊急呼叫(如連按五次電源鍵會自動撥打SOS緊急求助電話,還會通過短信或APP推送實時定位)等功能,受到老年人廣泛好評。
除了手機廠商,第三方應用生態的適老化改造同樣至關重要。針對老年人因手指不靈活、手抖等導致的誤觸問題,一些廠商會將常用功能圖標按照適老化工效學標準進行放大,還額外增加30%的熱區容錯邊界以及3mm的帕金森防顫抖邊緣,便于老人點擊;在常規交互的基礎上,有些廠商還特別針對多個場景,增加“界面+語音”的雙重反饋,讓用戶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得到回應和確認。
政策層面也在強力推動。截至2024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多措并舉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駛入“快車道”,組織并完成對2660家老年人常用網站和手機App的適老化改造,線上“一鍵呼入人工客服”尊老專線累計服務超過4.4億人次,推動超過1.4億臺國產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進行適老化改造。
“相對于年輕消費群體而言,老年人更傾向于簡單、直觀的操作界面和功能設計,對產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有更高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如今與老年人日常生活關聯的高頻服務場景基本實現了信息無障礙改造。
隨著適老環境不斷完善,更多銀發族對手機的需求正從“能用即可”到“積極參與煥新”。
“給老人買智能手機‘一步到位’,其實他們很喜歡刷抖音、拍照,好一點的手機用幾年都不卡頓,主流品牌售后好,質量也過硬。”一位手機行業的從業者說道。
“我爸媽現在沒事就刷刷短視頻,生活增色了不少。”這樣的子女反饋日益普遍。智能手機為老年人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娛樂和社交世界。他們不再是數字內容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有人在抖音上記錄和分享自己的廣場舞,有人在棋類App上與全網棋友對弈;還有人通過視頻通話拉近親情距離。
這種需求升級,意味著老年群體與數字世界關系的深刻重構。老年群體轉向智能手機,并非簡單替換通訊工具,而是從“功能機”向“數字生活平臺”的躍遷。這一過程由適老化技術完善、家庭支持與老年人自身融入意愿共同推動。
走訪華為、小米、vivo等品牌門店可以看到,以往鮮少問津高端數碼產品的銀發一族,如今身影明顯增多。一位手機門店的銷售人員稱:“這幾年咨詢和購買新數碼產品的老年人數量有了顯著增長。尤其是在‘國補’、以舊換新政策推出后,很多老年人拿著舊設備來詢問以舊換新細節,其中不乏一些對新功能、新技術感興趣的老年人。”
展望未來,中國老年通信市場將呈現更加復雜多元的圖景。業內普遍認為,市場將沿兩條路徑平行演進:一方面,隨著50后、60后逐漸成為老年群體的主力軍,他們擁有更強的消費能力和更豐富的數字生活經驗,對智能手機的接受度和依賴性會持續增強,智能終端的主流地位將愈發鞏固;另一方面,功能機并不會迅速消失。它正從“滿足所有老人”的通用方案,轉變為服務于高齡、低觸網老人的工具,一些品牌也開始探索更具差異化的產品路線。例如,針對有聽力障礙的老年人,開發具備更強降噪和音量放大功能的機型等。
在信息化、數字化已成為基石的今天,與互聯網或者智能手機完全切割并不現實。當老年群體開始習慣刷短視頻消遣、以掃碼支付完成消費時,他們的選擇已宣告一個新階段的到來。而傳統功能機作為滿足最基礎通訊需求和最特殊使用場景的解決方案,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與智能機形成互補共生的市場格局。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