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18 22:09:12
每經編輯|何小桃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可能沒有想到,他只是寫了一封凝聚人心、彰顯企業文化的內部信,結果引來一場沸沸揚揚的輿情風波。
11月16日,新東方迎來成立32周年紀念日,身在南極的俞敏洪給全體員工發了這封主題為“冰雪中的堅守”的內部信,回顧創業歷程,也擘畫未來。

在信中,俞敏洪描述南極的極致景觀,“浩瀚的潔白”“翡翠般的冰山”,還以企鵝“相互扶持越冬”類比團隊精神。然而,這封信發布后,并未收獲預期中的共鳴,反而引來一些員工的吐槽,以及廣泛的爭議。“老板在南極看企鵝,你在工位改PPT”“老板在南極,員工在加班”,這是不少網友看到全員信后的第一反應。


俞敏洪在南極旅游。
從企業品牌角度來看,俞敏洪的這封信的確不夠完美。具體來看,有三個技術性問題。
一是場景錯位,領導在“24小時陽光”下感悟人生,員工在“24小時待機”,對比太過鮮明。二是敘事失焦,信中提到17次“我”和5次“南極”,將“我們”的故事,寫成了“我的南極游記”。三是價值缺位,企業發展面臨挑戰,俞敏洪送上一碗冰鎮雞湯,員工很難“共情企鵝”。
但是,一封內部賀信,為什么會在地球另一端的輿論場引發軒然大波,制造了一場品牌危機?簡單來說,就是俞敏洪撞上了某種情緒的槍口,這場輿情風波本質上只是一場錯位的情緒表達。
俞敏洪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很難說他做錯了什么,而只是他恰好成為某種社會焦慮的投射對象。盡管大多數網友并非新東方的員工,但老板的詩和遠方與員工的加班日常,這種鮮明對比,精準地擊中了當下職場中最為敏感的那根神經。更多的人是在情緒聯想,是在心理代入,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情緒靶子,以及一個“替罪羔羊”。
在某種程度上,俞敏洪就成了所有“老板”的替身,成了這個“出氣筒”和“替罪羔羊”。
在輿論發酵過程中,太多評論超越了俞敏洪和新東方的具體情境,上升為對“所有老板”的吐槽。
從這種情緒中也可以看到,新一代職場人個體意識的覺醒,他們強調工作尊嚴與個人價值的對等敘事。情緒背后,是代際價值觀的深刻變遷。
但歸根結底,俞敏洪只是俞敏洪,他只是新東方的老板,不是其他大多數網友的老板,他承載不了所有打工人的情緒。

公平地講,新東方并非一家苛刻對待員工的企業,俞敏洪也不算一個苛刻對待員工的企業家。許多新東方員工透露,公司內部氛圍相對寬松,甚至“可以公開吐槽老板”。
何況,俞敏洪去南極游玩未必是“純玩”,很可能在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新東方文旅探路。據悉,文旅業務是新東方近年來重點發展的業務之一,被視為新的希望。新東方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文旅業務收入增長了85%。
因此,俞敏洪的南極信風波,某種程度上是被過度解讀的結果。在碎片化傳播時代,輿論習慣于將復雜情境簡化為非黑即白的對立敘事,從企業家的一次個人行程中強行挖掘“象征意義”。
俞敏洪的南極冰雪,無法消解打工人的情緒塊壘。健康的公共空間應當容許多元價值并存,也需要更多的就事論事,而不是上綱上線和道德審判。
每經評論員|徐肖逍
編輯|何小桃?杜恒峰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