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每日經濟新聞4000萬用戶影響力從何而來?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01 00:47:21

每經記者 張嘉麒

2017年是《每日經濟新聞》改版后的第九年。這一年,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平臺用戶數突破4000萬,全球205個國家和地區的讀者用戶每天通過每經全媒體平臺獲取財經資訊。在公司新聞和投資理財領域,每日經濟新聞已成為中國投資者和公司人首選的主流財經媒體之一。從0到4000萬,每日經濟新聞是如何做到的?

新聞決定影響力

2008年,全球報業寒冬之始。當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多家歷史悠久的報業集團相繼倒閉。而彼時的《每日經濟新聞》還是一份影響力局限于上海的財經日報。

當時市面上的財經媒體幾乎以“大財經”或“政經”為主,獨缺一家專注于資本市場、產業經濟、公司運作、投資理財的專業財經媒體。瞄準這一市場需求,新生的《每日經濟新聞》確立了走“差異化”道路的方向:專注公司新聞和投資理財資訊。同時,《每日經濟新聞》提出一個鮮明的口號——新聞決定影響力,并堅定地認為:不論傳媒行業環境如何改變、媒體形態如何變化,用戶對優質內容永遠是“饑渴”的;用戶需要敢于“接近真相、報道真相”的媒體。

2008年5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改版面世。新生的《每日經濟新聞》不斷產出專業性極強、沖擊力極大的重大財經新聞和深度調查報道,新聞影響力迅速崛起:2008年6月,每經獨家披露了寧波立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IPO黑幕系列報道,立立電子在上市前三天被緊急叫停,成為國內實施新股審核制度以來首例過會卻未能上市的IPO事件,該組報道成為中國財經媒體IPO監督報道領域開山之作。2010年12月,每經獨家曝光湖南勝景山河公司IPO過程涉嫌造假,勝景山河上市前一天被緊急叫停,這一事件被評為“2010年經濟界十大標志性事件之一”,推動了IPO審核制度大改革……

每經的系列獨家、首發、深度的重磅財經新聞報道,深刻影響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相關制度變革,奠定了每經“中國社會經濟和資本市場守望者”的口碑和聲譽。而每經對資本市場專業的價值研判和投資分析,也被中國投資者奉為“價值投資的引領者”:2008年7月,每經發表了《次貸第二波“金融海嘯”將臨》報道,前瞻性地預測了兩個月后卷土重來的全球金融海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在眾多財媒、機構唱多A股將走出奧運行情時,《每日經濟新聞》響亮提出“奧運行情成阿斗”,后來的行情證明了《每日經濟新聞》觀點正確。而在2008年底,在A股上證指數下探至1600多點時,《每日經濟新聞》又在全國媒體中率先響亮提出“復蘇——2009”,指出A股已迎來史上低點,此后A股確實一路上揚至3300多點。自2008年起,每經在每年歲末交替之際都會推出大型專業研究特輯“每經年度投資特刊”,對來年宏觀經濟形勢、行業發展趨勢和資本市場走勢進行專業的研究分析和預測,被眾多投資機構和投資者奉為投資寶典……

2016年,每經全新啟動籌建每日經濟新聞國際新聞部,并于12月1日實現每經網英文頻道(www.nbdpress.com)正式上線試運行。每經網英文頻道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開設了官方賬號,重點推送海外用戶感興趣和關注的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產業投資環境、公司發展動態、投資機會等內容;鼓勵記者生產原創內容,堅持“新聞決定影響力”——2017年4月11日至28日,每經國際新聞部記者孫宇婷獲美國白宮邀請,赴華盛頓采訪特朗普新政百日。作為僅有的2名被白宮邀請的中國記者之一,孫宇婷與來自全球的25名頂尖財經記者一起,現場參加了“特朗普百日新政”克諾沙演講的報道。

全媒體戰略

2008年,每日經濟新聞創始團隊對每經的定位及發展方向進行充分研判,經反復討論,確定了“堅定不移地走全媒體發展道路”的基本發展思路,成立了一支新媒體采編、運營、技術和數據可視化的團隊,綜合服務于全媒體新聞分發,并運用“搶占”策略,第一時間布局全媒體平臺。

2008年,每經在上海創辦獨立的每經網;2009年新浪微博誕生的第一個月,每日經濟新聞官方微博首批入駐;2010年,每日經濟新聞移動客戶端率先開發;2012年,每日經濟新聞官方微信第一批建設;2015年,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矩陣初具雛形;2016年,每日經濟新聞成功實現全媒體平臺整合運營。經過9年,每日經濟新聞從一張報紙拓展為一個集報紙、網站、移動新媒體、財經資訊產品、會議論壇、電子商務推廣網絡、視頻直播7大核心產品的全媒體傳播平臺。人民網、清華大學等多個權威研究機構的調研結果顯示:每經“兩微一端一站”的綜合影響力在國內主流財經媒體中位居第一位。

為滿足全媒體平臺的內容生產需求,每日經濟新聞高度重視內容建設,重點打造了全媒體編輯中心,負責每經網、每經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和官方APP的運營,并采取多種措施,保證內容的生產和傳播需求。第一,鼓勵采編人員發布符合移動端傳播規律的優質稿件,并根據傳播效果論酬;第二,推出覆蓋各專業領域的微信子賬號,通過矩陣式發布對用戶群體進一步細分;第三,依托每經官方微信,通過聯盟式賬號運營實現強強互推、搶占垂直細分市場;第四,采用專業采編系統,打造新聞生產“中央廚房”,實現“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傳播”。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不斷對全媒體平臺進行優化升級:每經網歷經多次重大迭代,網站視覺總體呈現小而美、扁平化的風格,優化了視覺體驗;每經新版APP正開發基于“問答”“興趣”等為依托的用戶社區,形成用戶沉淀;每經微信矩陣產品則在細分領域開拓財經新聞可視化閱讀、構建用戶投資社群等產品;每經官方微博矩陣,則實踐財經新聞視頻直播,打造“爆款”新聞產品。

每經全媒體平臺影響力快速擴展,短時間內延伸至海外:2016年全年,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平臺共采編新聞7.8萬條,其中快訊11246條,原創新聞22813條,日均生產新聞逾200條。

其中,每日經濟新聞官方微信用戶數逾100萬,發布稿件5253篇,收獲9473萬點擊(超過99.8%的微信訂閱號);微博@每日經濟新聞粉絲3000萬,發布18469條稿件,總閱讀數逾62億;各平臺發布可視化新聞、H5、動畫、短視頻和視頻直播等內容逾1000條;國際新聞平臺,上線5個月,已發布逾3000 條 稿 件 ,Twitter 賬 號(@NBDPress)閱讀量逾320萬次;此外,每日經濟新聞在今日頭條、天天快報、一點資訊、搜狐新聞、網易新聞、新浪財經等聚合類APP平臺發布的新聞,全年總閱讀數逾12億。

堅持每日經濟新聞主品牌在新媒體平臺鞏固主流權威的地位

2016年6月,每日經濟新聞在上海舉辦品牌發布會。不論是2008年全新改版、2015年全媒體平臺還是2016年的品牌升級,“每日經濟新聞”始終沿用主品牌名,未使用過新品牌命名新媒體產品:如每日經濟新聞旗下專業財經網站名為“每經網”、新聞客戶端名為“每日經濟新聞”、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均為“每日經濟新聞”。堅持單品牌戰略,使每日經濟新聞通過重磅報道、品牌活動所建立起的影響力,以“品牌資產”的形式完整延續到了新媒體產品中——用戶能形成“一個每經”的品牌印象。

《人民日報》曾發文肯定主流媒體的單品牌戰略選擇: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不管媒體格局怎樣變化,主流媒體的定位和導向不會變、品牌和優勢不能丟。比如,主流媒體所辦的主要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其名稱應當與母體保持一致,就像人民日報辦人民網、新華社辦新華網、央視辦央視網,這是壯大主流媒體品牌的需要,也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的需要。

在品牌基礎構建方面,每日經濟新聞繼續領先同行,率先聘請專業品牌咨詢公司進行品牌識別體系的專業設計,經2008年、2016年先后兩次品牌升級,逐步形成了成熟、統一的品牌理念和VI識別體系,使每日經濟新聞擁有了領先于同類媒體的符號識別體系。此外,每日經濟新聞還有效拓展對外展示渠道:如今,人們可在穿梭于國際國內主要城市的航班上看到每經報紙,這就像“空中名片”般傳遞資訊和價值;每一年,每經都有2000多份報紙進入全國兩會會場。

每日經濟新聞構建的影響力,還遠在“媒體”以外:每日經濟新聞依托龐大的財經專家和高端用戶資源,每年舉辦逾50場各種規格的會議論壇,激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引導企業核心價值構建,足跡遍布北上廣深蓉等中國主要經濟中心。每日經濟新聞打造的“中國獵車榜”在中國汽車行業擁有極大影響力;每日經濟新聞的“中國價值地產年會”是中國房地產行業年度盛會;每日經濟新聞連續多年舉辦大型金融行業評選活動“金鼎獎”;每日經濟新聞的“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和“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被譽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2015年,每日經濟新聞與韓國每日經濟新聞媒體集團聯合舉辦首屆“中韓企業家高峰論壇”和“中韓影視文化產業論壇”,吸引了最大規模的韓國政商界名流,參會韓企營收占該國GDP70%;每日經濟新聞還聯合法國里昂商學院,成立美好商業中心,啟動“美好商業”系列活動及報道,用新視角關注商業可持續發展;此外,每日經濟新聞還聯合清華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研究發布“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首次定義了“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填補該領域的研究空白。

大視角、多維度、多形式,縱貫全年,匯聚圈層力量,大大提升“每日經濟新聞”的品牌影響力,形成了每日經濟新聞“清晰”“一致”的品牌形象,并精準溝通了企業客戶和高端用戶,形成品牌影響力的深度滲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張嘉麒 2017年是《每日經濟新聞》改版后的第九年。這一年,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平臺用戶數突破4000萬,全球205個國家和地區的讀者用戶每天通過每經全媒體平臺獲取財經資訊。在公司新聞和投資理財領域,每日經濟新聞已成為中國投資者和公司人首選的主流財經媒體之一。從0到4000萬,每日經濟新聞是如何做到的? 新聞決定影響力 2008年,全球報業寒冬之始。當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多家歷史悠久的報業集團相繼倒閉。而彼時的《每日經濟新聞》還是一份影響力局限于上海的財經日報。 當時市面上的財經媒體幾乎以“大財經”或“政經”為主,獨缺一家專注于資本市場、產業經濟、公司運作、投資理財的專業財經媒體。瞄準這一市場需求,新生的《每日經濟新聞》確立了走“差異化”道路的方向:專注公司新聞和投資理財資訊。同時,《每日經濟新聞》提出一個鮮明的口號——新聞決定影響力,并堅定地認為:不論傳媒行業環境如何改變、媒體形態如何變化,用戶對優質內容永遠是“饑渴”的;用戶需要敢于“接近真相、報道真相”的媒體。 2008年5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改版面世。新生的《每日經濟新聞》不斷產出專業性極強、沖擊力極大的重大財經新聞和深度調查報道,新聞影響力迅速崛起:2008年6月,每經獨家披露了寧波立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IPO黑幕系列報道,立立電子在上市前三天被緊急叫停,成為國內實施新股審核制度以來首例過會卻未能上市的IPO事件,該組報道成為中國財經媒體IPO監督報道領域開山之作。2010年12月,每經獨家曝光湖南勝景山河公司IPO過程涉嫌造假,勝景山河上市前一天被緊急叫停,這一事件被評為“2010年經濟界十大標志性事件之一”,推動了IPO審核制度大改革…… 每經的系列獨家、首發、深度的重磅財經新聞報道,深刻影響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相關制度變革,奠定了每經“中國社會經濟和資本市場守望者”的口碑和聲譽。而每經對資本市場專業的價值研判和投資分析,也被中國投資者奉為“價值投資的引領者”:2008年7月,每經發表了《次貸第二波“金融海嘯”將臨》報道,前瞻性地預測了兩個月后卷土重來的全球金融海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在眾多財媒、機構唱多A股將走出奧運行情時,《每日經濟新聞》響亮提出“奧運行情成阿斗”,后來的行情證明了《每日經濟新聞》觀點正確。而在2008年底,在A股上證指數下探至1600多點時,《每日經濟新聞》又在全國媒體中率先響亮提出“復蘇——2009”,指出A股已迎來史上低點,此后A股確實一路上揚至3300多點。自2008年起,每經在每年歲末交替之際都會推出大型專業研究特輯“每經年度投資特刊”,對來年宏觀經濟形勢、行業發展趨勢和資本市場走勢進行專業的研究分析和預測,被眾多投資機構和投資者奉為投資寶典…… 2016年,每經全新啟動籌建每日經濟新聞國際新聞部,并于12月1日實現每經網英文頻道(www.nbdpress.com)正式上線試運行。每經網英文頻道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開設了官方賬號,重點推送海外用戶感興趣和關注的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產業投資環境、公司發展動態、投資機會等內容;鼓勵記者生產原創內容,堅持“新聞決定影響力”——2017年4月11日至28日,每經國際新聞部記者孫宇婷獲美國白宮邀請,赴華盛頓采訪特朗普新政百日。作為僅有的2名被白宮邀請的中國記者之一,孫宇婷與來自全球的25名頂尖財經記者一起,現場參加了“特朗普百日新政”克諾沙演講的報道。 全媒體戰略 2008年,每日經濟新聞創始團隊對每經的定位及發展方向進行充分研判,經反復討論,確定了“堅定不移地走全媒體發展道路”的基本發展思路,成立了一支新媒體采編、運營、技術和數據可視化的團隊,綜合服務于全媒體新聞分發,并運用“搶占”策略,第一時間布局全媒體平臺。 2008年,每經在上海創辦獨立的每經網;2009年新浪微博誕生的第一個月,每日經濟新聞官方微博首批入駐;2010年,每日經濟新聞移動客戶端率先開發;2012年,每日經濟新聞官方微信第一批建設;2015年,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矩陣初具雛形;2016年,每日經濟新聞成功實現全媒體平臺整合運營。經過9年,每日經濟新聞從一張報紙拓展為一個集報紙、網站、移動新媒體、財經資訊產品、會議論壇、電子商務推廣網絡、視頻直播7大核心產品的全媒體傳播平臺。人民網、清華大學等多個權威研究機構的調研結果顯示:每經“兩微一端一站”的綜合影響力在國內主流財經媒體中位居第一位。 為滿足全媒體平臺的內容生產需求,每日經濟新聞高度重視內容建設,重點打造了全媒體編輯中心,負責每經網、每經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和官方APP的運營,并采取多種措施,保證內容的生產和傳播需求。第一,鼓勵采編人員發布符合移動端傳播規律的優質稿件,并根據傳播效果論酬;第二,推出覆蓋各專業領域的微信子賬號,通過矩陣式發布對用戶群體進一步細分;第三,依托每經官方微信,通過聯盟式賬號運營實現強強互推、搶占垂直細分市場;第四,采用專業采編系統,打造新聞生產“中央廚房”,實現“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傳播”。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不斷對全媒體平臺進行優化升級:每經網歷經多次重大迭代,網站視覺總體呈現小而美、扁平化的風格,優化了視覺體驗;每經新版APP正開發基于“問答”“興趣”等為依托的用戶社區,形成用戶沉淀;每經微信矩陣產品則在細分領域開拓財經新聞可視化閱讀、構建用戶投資社群等產品;每經官方微博矩陣,則實踐財經新聞視頻直播,打造“爆款”新聞產品。 每經全媒體平臺影響力快速擴展,短時間內延伸至海外:2016年全年,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平臺共采編新聞7.8萬條,其中快訊11246條,原創新聞22813條,日均生產新聞逾200條。 其中,每日經濟新聞官方微信用戶數逾100萬,發布稿件5253篇,收獲9473萬點擊(超過99.8%的微信訂閱號);微博@每日經濟新聞粉絲3000萬,發布18469條稿件,總閱讀數逾62億;各平臺發布可視化新聞、H5、動畫、短視頻和視頻直播等內容逾1000條;國際新聞平臺,上線5個月,已發布逾3000條稿件,Twitter賬號(@NBDPress)閱讀量逾320萬次;此外,每日經濟新聞在今日頭條、天天快報、一點資訊、搜狐新聞、網易新聞、新浪財經等聚合類APP平臺發布的新聞,全年總閱讀數逾12億。 堅持每日經濟新聞主品牌在新媒體平臺鞏固主流權威的地位 2016年6月,每日經濟新聞在上海舉辦品牌發布會。不論是2008年全新改版、2015年全媒體平臺還是2016年的品牌升級,“每日經濟新聞”始終沿用主品牌名,未使用過新品牌命名新媒體產品:如每日經濟新聞旗下專業財經網站名為“每經網”、新聞客戶端名為“每日經濟新聞”、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均為“每日經濟新聞”。堅持單品牌戰略,使每日經濟新聞通過重磅報道、品牌活動所建立起的影響力,以“品牌資產”的形式完整延續到了新媒體產品中——用戶能形成“一個每經”的品牌印象。 《人民日報》曾發文肯定主流媒體的單品牌戰略選擇: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不管媒體格局怎樣變化,主流媒體的定位和導向不會變、品牌和優勢不能丟。比如,主流媒體所辦的主要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其名稱應當與母體保持一致,就像人民日報辦人民網、新華社辦新華網、央視辦央視網,這是壯大主流媒體品牌的需要,也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的需要。 在品牌基礎構建方面,每日經濟新聞繼續領先同行,率先聘請專業品牌咨詢公司進行品牌識別體系的專業設計,經2008年、2016年先后兩次品牌升級,逐步形成了成熟、統一的品牌理念和VI識別體系,使每日經濟新聞擁有了領先于同類媒體的符號識別體系。此外,每日經濟新聞還有效拓展對外展示渠道:如今,人們可在穿梭于國際國內主要城市的航班上看到每經報紙,這就像“空中名片”般傳遞資訊和價值;每一年,每經都有2000多份報紙進入全國兩會會場。 每日經濟新聞構建的影響力,還遠在“媒體”以外:每日經濟新聞依托龐大的財經專家和高端用戶資源,每年舉辦逾50場各種規格的會議論壇,激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引導企業核心價值構建,足跡遍布北上廣深蓉等中國主要經濟中心。每日經濟新聞打造的“中國獵車榜”在中國汽車行業擁有極大影響力;每日經濟新聞的“中國價值地產年會”是中國房地產行業年度盛會;每日經濟新聞連續多年舉辦大型金融行業評選活動“金鼎獎”;每日經濟新聞的“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和“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被譽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2015年,每日經濟新聞與韓國每日經濟新聞媒體集團聯合舉辦首屆“中韓企業家高峰論壇”和“中韓影視文化產業論壇”,吸引了最大規模的韓國政商界名流,參會韓企營收占該國GDP70%;每日經濟新聞還聯合法國里昂商學院,成立美好商業中心,啟動“美好商業”系列活動及報道,用新視角關注商業可持續發展;此外,每日經濟新聞還聯合清華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研究發布“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首次定義了“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填補該領域的研究空白。 大視角、多維度、多形式,縱貫全年,匯聚圈層力量,大大提升“每日經濟新聞”的品牌影響力,形成了每日經濟新聞“清晰”“一致”的品牌形象,并精準溝通了企業客戶和高端用戶,形成品牌影響力的深度滲透。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奶水 | 色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线久久AV | 天天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 免费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久久_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