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22 10:04:39
于改革開放的宏偉畫卷下向陽而生,而立之年的興業證券,始終與中國資本市場同夢同興。時光飛逝中,興業證券描繪出了自身的文化調色盤:專業與責任是底色,創新協同是特色。
每經記者|李娜 每經編輯|葉峰
“求本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歷史長河中,縱觀一家百年老字號,起起落落之間,必然蘊含著自身獨有文化的積淀。
“合規、誠信、專業、穩健”是證券行業文化,自然稟賦的不同,不同時期的沉淀,也同樣塑造出不同顏色,不同基調的券商。
于改革開放的宏偉畫卷下向陽而生,而立之年的興業證券,始終與中國資本市場同夢同興。時光飛逝中,興業證券描繪出了自身的文化調色盤:專業與責任是底色,創新協同是特色。
專業先行
文化就在一點一滴共同經歷的事情中發酵、蝶變。
對于一家金融機構而言,專業精神應該是必備的,也應該是被崇尚的。
三十載,歲月時光機留下了一張張影像。有趣的是,興業證券的首張照片,并不是公司成立的開業典禮,而是一張業務培訓班的照片。以至于在公司周年慶回憶往昔,這張照片也時常被提及。換個角度而言,這種專業底蘊的基因,它可能是從很早很早就打下了。
圖片來源:興業證券提供
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涵在公司文化專題片中提到“證券行業每個人都很聰明,每天都要把自己往極限上推。中國資本市場每天都在進步,證券從業人員每天都要比以前多懂一點,這就是專業”。
證券公司應該“崇尚專業精神”,高度重視并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培養專業精神和專業主義。
興業證券董事長楊華輝曾表示,興證文化最重要的底色就是“尊重專業”。專業的文化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長期以來,公司始終全力培養員工的專業能力,打造學習型組織。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立,也是券商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培訓來提升員工的能力,興業證券一直在堅持。
在人才競爭激烈的研究領域,興業證券是為數不多能通過自身培養不斷夯實隊伍的賣方研究機構。正如其首席醫藥分析師徐佳熹所說,“客戶對一個研究院的支持,不是因為你當下的強大,而是因為他看到了你后繼有人”。
這種對專業的尊重,還體現在興證證券多個業務領域。早在2000年公司就提出“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的經營方針,在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領域始終堅持專業化定位,用時間和業績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和口碑。在大機構業務領域,興業證券用專業服務成功助力福光股份成為全國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之一,并在股權融資、債券融資領域拿下多個首單。
楊華輝董事長介紹:“興業證券始終肩負著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重任,不斷深化自身綜合的、專業的金融服務能力,并將這種專業精神深深根植于自身血脈中,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為提升社會直接融資比重、優化社會融資結構作出自己的貢獻,努力成為推動創新創造、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責任贏口碑
如果說,專業是券商文化的規定動作,那么在興業證券文化的自選動作中必有責任二字。
近些年來,工作中接觸到了一些金融機構。從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到券商,提起社會責任的二字,興業證券總是會被金融機構人士由衷稱贊。
興業證券堅持履行社會責任與推動企業成長相統一,持之以恒,久久為功。1996年,公司捐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學——霞浦縣楊梅嶺興業證券希望小學成立;2009年,公司在業內率先設立興業證券慈善基金會,作為公司開展慈善公益活動的專業平臺。迄今為止,公司已經累計開展各類扶貧公益項目超過600個,遍及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捐贈各類扶貧公益資金超過3.8億元,公益支出金額位居行業前列。
興業證券用三十年的時間,逐步構建起以“金融為核、教育為基、民生為本、產業為源”的全方位扶貧公益體系,探索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貧公益之路。
圖片來源:興業證券提供
從起初的捐贈物資到專業基礎上的責任體現,興業證券將社會責任做成了一項長期事業。頂層設計、創新探索機制體制,共同持續且努力地投入,必于日積月累中形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2020年,興證集團扶貧案例榮獲國務院扶貧辦“2019年社會組織扶貧50佳案例”獎。今年,興業證券慈善基金會在福建省社會組織等級評估中順利實現從4A級到5A級重大跨越,成為證券公司發起的基金會中首家同時達到5A評級和FTI中基透明指數滿分的慈善基金會。
面對如此多的成績,興業證券黨委副書記、興業證券慈善基金會主席王仁渠依然很謙遜,“榮譽只是一種認可,未來,我們將繼續把這份責任傳遞下去”。
為什么會是興業證券?這或許與公司出身于福建,管理團隊大多數為福建人有關。福建人不僅有愛拼會贏的奮斗精神,更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身上有著濃重的家國情懷。從大眾熟悉的抗戰時期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到當下的中國首善曹德旺,責任的文化也許已深深地刻進他們的骨子里。
“我們身處這個行業的大多數人是很幸運的,因為回報可能遠超于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去承擔更多的責任,去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服務。”曾任興證全球基金總經理的楊東誠懇地言說。
如今,我們又看到興業證券在綠色金融上的持續開墾。2018年,興業證券率先提出要成為綠色金融的倡導者和先行者,并將ESG理念融入公司經營發展中,探索并先行先試,在業內率先成立綠色證券金融部作為一級部門,推動探索興業證券綠色金融的發展;在行業還沒有形成清晰標準的情況下,率先設立興業證券綠色標準體系;同時構建了“綠色融資、綠色投資、綠色研究、環境權益交易”四位一體的綜合化綠色業務體系及行動方案。2020年,興業證券發布證券行業內首個ESG指數——中證興業證券ESG盈利100指數。其子公司興證全球基金也以該指數作為標的設立了相關產品,為投資者帶來了可觀的回報。今年4月,興業證券投資銀行業務總部成立碳中和行業部,這是全市場首個響應國家“碳中和計劃”而成立的投行行業部。
正如興業證券劉志輝總裁所說,“作為金融機構,如果不發展綠色金融,可能就失去了發展的方向。同時,發展綠色金融也是我們履行社會責任最具體、最生動的體現”。
創新協同是特色
底色浸染之下,每家券商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興業證券的特色則是創新協同。
早在興業證券成立初期,就首創法人股配股權證轉讓方式,創造性地解決了多家福建省上市公司法人股再融資問題。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除了捐款捐物,興業證券還發行了規模30億元的全國首單證券公司疫情防控債券。
為什么會想到去做這樣一件事?時任興業證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徐孟靜說:“每個人都在想,除了捐錢以外,我們還能為疫情防控做點什么?”于是,由固收黨員創新小組牽頭,協同計財、銷售交易、投資銀行等多個部門,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不眠不休對產品和發行方案反復打磨,最終促成了疫情防控債的第一時間落地!
從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客戶需求出發,興業證券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2019年,全國首單知識產權專利許可證券化產品在深交所成功發行;今年1月,全國首單技術產權資產證券化產品在深交所掛牌,興業證券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知識產權領域金融特色,助力實體經濟穩健發展。今年9月,在集團協同下,福建省首單鄉村振興慈善信托成功落地,成為興證慈善基金會探索金融賦能公益創新實踐的重要里程碑,為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如果說“創新”是證券公司的發展動力,那么“協同”則是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這幾年來,在提及決定券商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協同可以說是當中的高頻詞。隨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資本市場的開放創新,未來客戶的需求一定是多元化的。
坦白而言,當興業證券提出集團一體化經營,打造協同創新優勢時,其實業內并不是特別理解。現實是,盡管證券公司有很多金融牌照,但很多業務也是各自做各自的。1+1大于2的效果并不能展現出來。
而在和興業證券的人士接觸中,你會慢慢發現集團協同越來越具有自發性,變得越來越高效。
集團協同的實施是自上而下的,是需要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的。所謂的協同,不僅是總部和各業務單位的協同,更多的是來自于母子公司、子公司之間以及子公司與分公司之間的協同。
據興業證券托管部總經理魏東晞介紹,正是因為協同的頂層設計到位,讓興證托管乘上了“協同”東風。2016年興業證券整體托管業務規模為500億,而2020年已經接近5000億,“托管業務全司做”,每一家分公司的展業熱情都被充分激發起來,共同推動托管業務扎扎實實地做起來。
在采訪一線員工對“協同”的體會時,興業證券高級投顧楊芳很自豪,“你只要接觸到興業證券的任何一個人,就能享受整個興證集團的服務,這就是集團協同給我們帶來的底氣。”
協同,實際上是從一種戰略、一種機制,演變成競爭力、戰斗力,最終成為一種文化。
三十而立,立于專業,立于創新,立于協同,立于責任。
封面圖片來源:興業證券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