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07 18:43:49
每經評論員 黃勝
最近,一家名為我樂家居(603326.SH,股價14.52元,市值45.81億元)的上市公司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家公司的股價在短短十個交易日內實現了8連板,創出了歷史新高,讓不少投資者眼饞不已。然而,就在股價飆升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驚人的秘密:一位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在未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情況下,悄悄地將手中的股份全部賣出,實現了“清倉式”減持。這一行為不僅違反了證監會的相關規定,也對公司的經營和聲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對此,證監會已經立案調查,上交所也對該公司發出監管函。
這是一個典型的違規減持案例,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有些股東會選擇在股價高漲時進行“清倉式”減持呢?他們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他們有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行為會給公司和投資者帶來什么后果呢?他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呢?他們又該如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股東減持并不一定是壞事。合理合規的減持行為,可以增加市場流動性,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優化股權結構,促進公司發展。但是,如果股東減持不遵守相關規則,不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不考慮市場影響和投資者利益,甚至利用內幕信息或操縱市場進行“清倉式”減持,那就是一種非常不道德、不合理、不合法的行為。這種行為會破壞市場秩序,損害公司信譽,侵害投資者權益,影響市場穩定。
其次,我們要認識到,股東“清倉式”減持背后往往有著復雜的動機和利益訴求。有些股東可能是因為急需資金而被迫減持;有些股東可能是因為對公司前景不看好而選擇逃離;有些股東可能是因為貪婪而想趁機套現;有些股東可能是因為惡意而想制造恐慌。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不能成為股東違規減持的借口或理由。作為上市公司的股東,他們應該遵守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尊重公司治理和市場紀律,維護公司利益和投資者信心。
最后,監管部門應該對違規減持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和懲罰。證監會已經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的明確要求》,明確了減持行為的時間、方式、比例、價格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并對違反規定的情形進行了界定和處罰。這是一個非常及時和必要的措施,有利于規范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還需要加強監督和執法,提高違規成本和風險,形成有效的震懾和威懾。對于那些屢教不改、屢犯不改的股東,更要從重從嚴處理,讓他們付出應有的代價。
總之,股東“清倉式”減持是一個嚴重的市場亂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警惕。我們希望,通過監管部門的有力干預和市場主體的自律約束,能夠有效遏制這種現象的發生和擴散,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促進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