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6-24 19:18:20
御風未來創始人兼CEO謝陵表示,創業初衷是打造“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工具。他認為eVTOL應作為公共交通工具,服務更多人,并設想未來城市樓頂、廣場將遍布起降點。御風未來堅持“自主研發、全鏈國產”,利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技術建立成本優勢。對于商業化,謝陵持開放態度,他認為2027年將是eVTOL發展的重要節點。
每經記者|陳婷 每經編輯|魏官紅
■行業屬性: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估值/融資輪次:2024年9月,御風未來完成超2億元PreB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4億元。目前B輪正在進行中。
■核心競爭力:自主研發、全鏈國產、穩定現金流
■未來關鍵詞: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低空經濟
時至今日,被視為低空經濟重要載體之一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已然成為資本押寶的熱門賽道。而在多年以前,這還是一個近似“天方夜譚”的概念。
2016年,億航全球首發了全電力低空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億航184”,御風未來創始人兼CEO謝陵用“震驚”一詞形容當時他得知這一消息的心情。
正是受此影響,謝陵開始和彼時同在中國商飛工作的劉十一探討一個核心問題:什么構型的飛行器可以在實現垂直起降的同時,具備特別好的飛行技能?
“我們兩人共同想到了一個發明,叫做‘可收放旋翼式垂直起降固定翼飛機’,我們決定要把它做出來。”自此,謝陵機緣巧合地走上了創業之路。當年和他一起探討核心問題的同事劉十一,則成為了他的“中國合伙人”。
2024年9月,御風未來完成超2億元PreB輪融資。今年5月底,御風未來攜自主研發的“空中出租車”2噸級載人eVTOL M1真機亮相北京民航科教展,與國內最大的擁有航空工業背景的融資租賃企業中航租賃就“100架M1 eVTOL”達成了合作意向。這也是“國家隊”中航租賃首次與eVTOL企業簽訂訂單。
乘著低空經濟的“東風”,eVTOL能否打開一個嶄新的市場?商業路徑幾何?御風未來又是如何堅持eVTOL核心供應鏈100%國產化?對此,謝陵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對話未來商業》欄目(更多內容,詳見專題|對話未來商業記錄、預見、讓未來發生)獨家專訪。
中國商飛,是謝陵和劉十一夢想開始的地方。
據謝陵回憶,在他進入中國商飛的時候,中國民用航空制造真正的大規模人才培養已經開始了,“C919是2008年立項,而我是2009年進入商飛的,也就是說,我是C919立項后第一批加入的應屆生工程師”。
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的碩士畢業生,謝陵曾任C919飛控系統核心研發骨干。另一名創始人兼CTO(首席技術官)劉十一,為同濟大學博士,曾擔任中國商飛C919飛控系統工程師,是空氣動力學、結構設計以及控制算法方面的專家。
兩人在中國商飛相識,2016年一同離開中國商飛時,謝陵33歲、劉十一30歲。謝陵自述,在那些年,“可以垂直起降的載人智能化電動飛行器”是一個非常超前的概念。就當時的資本環境而言,很少有投資者會有興趣投資這個方向。謝陵在那時也接觸過一些上市公司洽談,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那時,謝陵和劉十一的初衷甚至不是為了創業。
“我們的初衷就是想做一架載人飛機,這是我們的夢想。”謝陵直言,創業的初衷是純粹的工程師創新沖動,“當時,有個朋友和我們說,載人飛機還是太不靠譜了,沒有人會投資的,建議我們先從巡檢或物流類型的小型飛行器切入。后來我們經過討論和實踐,發現從小型飛機開始做,的確創業的難度低一點。”于是,上海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御風未來”的前身)應運而生。
2018年,謝陵和劉十一帶著一架E6無人機原理樣機來到中山,一舉在第七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中山賽區)暨第三屆中山市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中奪得一等獎。自此,福昆航空進入發展快車道。
2019年12月,福昆工業無人機開始獲得訂單并實現量產,公司自主研發的四款中小型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廣泛應用于公安、應急、消防、能源設施巡檢、物流等領域,在幾年內陸續實現了盈利。2024年,福昆航空成功中標“廣東省航空應急(大中型無人機救援平臺)”項目,中標金額7650萬元,成為當年全國工業無人機整機廠在航空應急國債領域中標金額最高的項目。
即便如此,謝陵從未忘記載人飛行器的夢想。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在包括盛大網絡、連尚網絡創始人陳大年,以及容億資本等投資方的支持下,2021年4月,御風未來正式成立并進軍載人eVTOL賽道。次年,公司在上海張江和金山分別設立大型eVTOL研發中心和總裝試制工廠,謝陵回歸了創業最初的“那股沖動”,開啟了載人飛行器的產業化征程。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在億航提出載人無人機概念的時候,我就覺得電動化、智能化的新型航空器在未來有非常大的前景。”謝陵認為,與傳統飛行器形成明顯區別的是,這類新型航空器可以被視為“會飛的具身智能”。“技術層面的條件已經具備了,就會有人去想這個問題,我們不過是其中之一。”
謝陵十年前的判斷沒有錯。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低空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民航局四部門之后聯合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年—2030年)》。
對于這番變化,謝陵深有體會:“我們之前做了那么久的工業無人機,大家都不怎么關注,自從我們的載人飛行器M1亮相2023年進博會之后,關注度一下就提高了。”
御風未來M1(大型載人垂直起降飛行器)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據謝陵透露,當前,資本對御風未來的大型載人eVTOL業務更感興趣。究其原因,與已經發展了大約有十年的工業無人機相比,eVTOL門檻更高、有著更大的市場想象空間。
這也是御風未來在走通了工業無人機的商業化道路之后,依然要“死磕”eVTOL的原因之一。
“eVTOL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緊密相關。”謝陵告訴記者,他想要打造的是一個“公共交通工具”。在他的規劃里,御風未來的目標是打造高安全性、高效經濟、綠色智能的eVTOL飛行器,以“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為愿景。
“私人飛行器肯定是有市場需求的,但這類飛行器針對的只是一個小市場,因為它貴,且很難實現高密度、常態化飛行。”謝陵認為,eVTOL應該服務更多人,“我們設想的是類似于公交、出租車這類公共交通,提供除了出租車之外的、新的點對點出行方式。”
在他的設想中,城市的樓頂、廣場會遍布eVTOL的起降點,“起降點之間的航線不是由飛機的駕駛員來隨意決定,而是由一個公共的低空交通管理部門通過智能算法來規劃和分配”。
如果這一設想成真,eVTOL能夠打開的將是一個萬億元級的嶄新市場。在中國市場,也將出現一個從未有過的低空世界。
“美國的eVTOL發展是傳統航空器的替代。”他提到,因為美國傳統通用航空產業已相當成熟,而eVTOL是比傳統飛行器更安全、更環保安靜、運營成本更低的飛行器,有望替代部分傳統通用航空業務。“如果中國能夠釋放出低空空域,可以發展出一個比美國規模更大的通航市場,進而催生出一個全新的經濟形態,這是‘低空經濟’的價值所在。”
謝陵強調,eVTOL在國內的發展是具有創造性的。“原來我們搞傳統航空,需要參照美國作為全球航空大國制定的標準,如今,低空經濟的標準我們可以自己制定。”在他看來,技術革命是后發國家超越先發國家的一個機會,“因為大家有了一次共同起跑的平等機會”。
這個當年憑著一腔熱血投身創業的年輕人,如今依然喜歡強調自己“工程師”的身份。
“我是個工程師,不是個科學家,所以我更關注的是解決問題,用科技產品解決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一個更高效、更安全、更舒服的解決方案。”謝陵說。
對于產品,他最重視的也是其解決客戶問題的能力。他提到,在海外市場,工業無人機不但會遇到高溫、沙塵、大風等多元環境的挑戰,出海服務客戶的飛行團隊操控員也需要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
即便會承受一些外界的質疑,但在謝陵和核心團隊的堅持之下,御風未來是業內罕見的堅持“自主研發、全鏈國產”技術路線的eVTOL創業公司:飛機的“智能大腦”飛控等核心系統自主研發,飛機的“心臟”——動力系統利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技術選擇全鏈條國產的路徑建立成本優勢,同時對飛機的“骨架”機體復合材料開展材料創新、工藝創新,使eVTOL變得更輕、更堅固,制造成本更低。
即便傳統航空領域現在依然依賴國外的供應商,謝陵認為,eVTOL飛行器可以走出一條新路。
他認為,eVTOL作為電機驅動的新型航空器,核心技術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度協同。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已培育出成熟的電動力供應鏈,在多年的激烈競爭下,有數千萬臺國產電機經市場驗證并持續優化。相比之下,國外傳統航空發動機廠商雖然有幾萬臺航空發動機在天上運營,但他們做的電動發動機實際裝機飛行時長反而非常有限。在eVTOL這一新型賽道,國內外處于差不多同一起跑線,中國憑借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積累,反而更有優勢,這也是中國低空經濟“彎道超車”的機遇。因此,御風未來的eVTOL產品堅持100%國產化。
“在沒有共識情況下的探索是最有意思的。如果大家都認為車就應該長這樣,飛機就該這么干,那就沒意思了。”謝陵說。
對于旗下eVTOL產品的商業化道路,謝陵持開放的態度。他幾年前就多次公開表達“先載貨后載人、先隔離后融合、先遠郊后城區”的eVTOL商業路線。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部門也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提出,“按照先載貨后載人、先隔離后融合、先遠郊后城區的原則,在嚴控風險、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分類有序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穩妥推進低空旅游、航空運動、消費級無人機等低空消費發展”。
“是騾子是馬,先拉出來遛遛,不要閉門造車。”謝陵認為,可以先著手解決應急救援、物流運輸等一部分需求,在解決這些需求的過程中實現更遠大的理想——解決城市空中出行問題。
因此,與多家eVTOL方向的創業企業不同的是,御風未來沒有直接提交載人eVTOL的適航證申請,而是先以載物版、貨運型的M1B遞交適航申請。按謝陵的話說,是從低風險到高風險場景逐步推進,盡早進入高頻次、常態化、低風險運營。
據了解,2024年1月,御風未來自主研發的M1B型(即M1貨運型)電動垂直起降無人駕駛航空器型號合格證申請正式獲得中國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受理。
今年5月,御風未來與中航租賃就100架M1 eVTOL達成合作意向,合作規模超10億元人民幣,雙方將圍繞eVTOL產品培育、產線落地、產能擴大等重點領域開展交流合作。
御風未來M1(大型載人垂直起降飛行器)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謝陵認為,2027年會是eVTOL發展的重要節點,“當前,載人eVTOL產品的商業化閉環尚未大規模完成,我認為再過兩年左右,應該會有一些產品率先實現商業化閉環”。
謝陵提到,載人eVTOL是一個完全的新事物,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都沒有兩座以上的大型垂直起降固定翼飛行器取得民航局的適航審定,“這意味著,載人eVTOL的取證過程是需要探索的,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具體的運營形式和駕駛人員資質等問題都是需要探索的”。
“踏上取經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在回顧自身創業之路時,謝陵引用了《黑神話:悟空》制作人馮驥曾說過的一句話。或許,對于每一個勇敢踏上未知征程的開創者而言,相較于收獲結果,他們更享受的是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關”的過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