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存量時代,成都如何“逆生長”?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04 17:45:34

11月1日晚,第三屆三聯人文城市獎頒獎典禮在西村大院舉辦。這座本身就榮獲過首屆“公共空間獎”的建筑,以其“竹院混凝土”的獨特形態,成為了成都“生活哲學”的空間載體。當晚,“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下稱“東郊記憶”)項目榮獲組委會特別獎,頒獎詞提到,項目“讓年輕人成功回歸城市并熱愛城市”。

每經記者|石普寧    每經編輯|楊歡

Zxqwhlablo1762249390740.thumb_head

圖片來源:家琨建筑

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興。今年年中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成為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

11月1日晚,第三屆三聯人文城市獎頒獎典禮在西村大院舉辦。這座本身就榮獲過首屆“公共空間獎”的建筑,以其“竹院混凝土”的獨特形態,成為了成都“生活哲學”的空間載體。當晚,“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下稱“東郊記憶”)項目榮獲組委會特別獎,頒獎詞提到,項目“讓年輕人成功回歸城市并熱愛城市”。

獎項與城市實踐的交織,為觀察城市更新提供了一個精準的切口:在存量提質的轉向下,城市更新的運作范式正發生著怎樣的變化?而成都近年來的“發現生活,找到故事”,又能夠為城市在探索內涵式發展的主線時,提供怎樣的實踐范本?

價值重塑:找到一個新故事

存量時代,一片“沉睡”的城市空間,其價值不再僅僅由其物理形態或歷史年限來定義,而更多取決于它能夠講述一個怎樣與當下共鳴的故事。因此,城市更新的核心任務之一,已轉變為一種內容生產與敘事構建的能力——即為物理空間注入一個新的、能夠自我驅動的“故事內核”。

東郊記憶的實踐,正是對這一邏輯的印證。昔日的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如何在工業歷史的靜態紀念碑之上,進而成為吸引年輕人的引力場?其解法,是一次精準的“動能置換”,即敏銳地捕捉到時代脈搏,用一個關于潮流、原創與未來的新故事,來激活舊有的空間敘事。

圖片來源:家琨建筑

想好了要講的故事,接下來便是如何將故事“講好”。這個新故事,由一系列高勢能的商業與文化內容構筑而成。華為全球旗艦店、帝視特浪美術館中國內地首館、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這些并非簡單的商業填充,而是構建新敘事的“模塊”。它們持續不斷地為這片土地生產著新鮮感與吸引力,這種敘事能力,直接轉化為市場的號召力。

數據顯示,目前東郊記憶的游客平均停留時長已從1小時提升至3小時。這一轉變的背后,是從一次性打卡的“歷史遺存”到持續性消費的“活力現場”的經濟模型重構。這不僅是空間的盤活,更是城市注意力的重新捕獲。

一個直觀的反饋是,在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東郊記憶策劃的潮流嘉年華總客流超80萬人次,其中中青年游客占比超80%,展現出強大的“原創力”和“年輕力”。

東郊記憶并非孤例,這種以“敘事先行”重構價值的邏輯,并非局限于工業遺產改造,它同樣適用于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

比如,在中心城區的祠堂街,其更新邏輯同樣是先深挖出“新文化運動發聲平臺”與“抗戰大后方文化中心”的“雙陣地”核心故事,再通過引入藝術酒店、創意市集、文化沙龍等一系列可被體驗的場景,將深厚的歷史文本,巧妙“轉譯”為當代青年能夠親近、消費和參與的文化語境。

祠堂街藝術社區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可以說,價值重塑的起點,已不再是施工圖紙,而是故事腳本。為一個存量空間找到一個具有市場穿透力和情感連接力的敘事主題,并圍繞它構建一套可持續的內容生產體系,這正在成為城市更新新的勝負手。

肌理織補:發現那片真生活

一個新故事能否被長久地講述下去,不僅取決于其自身的精彩,更取決于它能否與城市原生的社會網絡與生活肌理和諧共生。如果說“價值重塑”關注的是地標性項目如何“開場”,那么“肌理織補”則考驗著城市更新在細微之處如何“收尾”的繡花功夫。

從業態更為復雜的特色街區,到深入社區肌理的民生單元,成都的實踐展示了另一種能力:并非強加一種全新的生活范本,而是通過精細化的“微操”,去發現、尊重并放大那些早已存在的、真實的生活場景。

玉林東路的改造,是一次對在地生活的聆聽與回應。它面臨的普遍性挑戰是,如何在提升街區品質的同時,避免商業化邏輯壓倒其“煙火氣”。其實踐路徑,便是將設計的重心放在“服務于既有生活”上。

例如,其核心操作之一,是“U型界面”規劃對街道空間使用權的重新分配。通過打破“車行優先”的慣例,為步行、閑坐、外擺等非正式的社會交往活動,預留了充足的“冗余空間”。

這種對“人”的尺度與行為的尊重,反過來催生了巨大的商業活力——改造后商戶數量由80家提升到153家,入店率提升近20倍。這印證了一個觀點:一個對生活友好的城市肌理,本身就是一種極具韌性的商業基礎設施。

視角再下沉,深入城市肌體的細胞單元,工人村的改造則觸及了“肌理織補”更深層的社會維度。這個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建設工人定居區,隨著時代變遷,一度面臨空間擁擠、配套匱乏的困境。

玉林東路特色街區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這里的更新由民生需求驅動,并通過“三賦三會”的居民自治機制,讓在地者從“旁觀者”成為更新過程的“共建者”。居民們深度參與到“改造內容集成、設計方案論證、施工組織商議”的全過程,通過壩壩會、微信群等方式提出了上百條有效意見。這種“共同締造”的模式,其價值遠超物理環境的改善。

在工人村,有一棵已經超過120歲的皂莢樹,其見證了工人村的從無到有,再到如今的新生。如今,皂莢樹依然挺立,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精神地標。這正是“肌理織補”的終極意義:它所守護的,不僅是建筑的風貌,更是人的記憶與情感,是那些讓一座城市之所以成為“家”的、無形的精神網絡。

治理前置:為好故事搭建舞臺

一個好的故事與充滿活力的生活場景要得以延續,終究需要制度性的舞臺來承載。有城市更新的專家認為,城市工作的重心正從過去的“七分建設、三分管理”轉變為“三分建設、七分治理”。這一轉變的核心,是將長效運營思維從項目落成后的“被動管理”,前置為驅動整個更新過程的“主動架構”。

作為先行探索,東郊記憶在運營機制轉換和整體提檔升級中,全面引入了專業園區運營團隊。這一動作,確保了從招商、活動策劃到場景營造的每一個環節,都遵循著專業化和市場化的邏輯,為其持續的活力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另一些項目,則在治理結構上進行了深度創新。

東郊記憶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玉林東路探索的“O+EPC”模式,是觀察這種治理結構變革的窗口。傳統的工程總包模式中,建設與運營是線性分離的兩個環節。而“O+EPC”模式,則通過將運營(Operation)前置,調整了這一傳統序列。這意味著,負責項目未來長效性的運營方,從策劃設計階段就已深度參與。

例如,為了保持街巷的本土特色,運營團隊與商會共同提出了合營、業界共治、公益創業等多種模式,形成了以點帶面的“社區+”品牌效應,而非簡單粗暴的統一招商。

這種精細化的運營思維,也體現在對在地文化生態的培育上。玉林的更新,聯動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活躍于此的何多苓、劉家琨等藝術家、建筑家,以及當代的“新派”主理人,持續為街區生產內容。

這種前置的運營邏輯,正從個案探索,演變為一種操作范式。除了東郊記憶與祠堂街對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引入,玉林東路成立的“多業權街區共發展聯盟”,則是對治理模式做進一步深化探索。它試圖在一個產權分散、利益多元的復雜環境中,通過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臺,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整合為一個目標協同的生態系統。

從機制創新到生態構建,這些實踐共同指向了一點:在存量時代,城市更新的成功,最終有賴于能否構建一個多方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型。

“巧合”的是,頒獎典禮的舉辦地本身,恰好為這個觀點提供了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注腳——西村大院的設計者,正是劉家琨;他同時也是東郊記憶改造方案的第一設計者,其建筑事務所也設立在玉林。這種奇妙的“共振”,也顯現出:那些曾經與當下共同構筑了城市生活肌理的新老創造者們,如今又在這片土地上,持續地“發現生活,找到故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城市 東郊記憶 成都市 成都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忘忧草日韩综合一区三级久久久 | 亚洲性影院在线看 | 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 | 亚洲欧美中文幕乱码在线 | 日本一本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