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21:03:36
11月21日盤后渤海化學公告,全資子公司渤海石化核心資產——60萬噸PDH裝置檢修延期,預計2026年2月底恢復生產。該裝置原計劃檢修30天,因與新項目聯調聯試延長。上半年丙烯產量25.42萬噸,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虧損5.79億元,在行業低谷與裝置停擺雙重夾擊下,“2025年丙烯產量50萬噸”目標恐落空,扭虧愈發艱難。
每經記者|彭斐 每經編輯|張益銘
11月21日盤后,渤海化學 (600800.SH,股價3.77元,市值41.85億元)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天津渤海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石化”)的核心資產——年產60萬噸PDH(丙烷脫氫)裝置,原定30天的檢修計劃將延期,預計恢復生產時間推遲至2026年2月底。
11月21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渤海化學證券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公司主要子公司渤海石化業務主要是用丙烷制丙烯的裝置,檢修對公司業績應該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50萬噸年產目標需向財務部門核實。
結合公司此前披露的2025年三季報,渤海化學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已虧損達5.79億元。面對行業周期性低谷與核心裝置長期停擺的雙重夾擊,公司在2024年年報中立下的“2025年丙烯產量50萬噸”的經營目標恐將落空 ,在核心資產缺位的當下,扭虧也顯得愈發艱難。
從原計劃的30天延長至跨年的4個多月,核心產能的長時間“缺位”,無疑將對渤海化學的短期生產經營產生直接沖擊。
渤海化學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全資子公司渤海石化一直專注于丙烷制丙烯業務,公司擁有的60萬噸PDH裝置采用Lummus的Catofin工藝,建成時為國內首套單體最大裝置。產品主要銷往山東,并輻射整個華北地區。公司一直是京津冀地區重要的丙烯生產商,下游的丙烯客戶涵蓋聚丙烯、丁辛醇、環氧丙烷、苯酚丙酮、丙烯酸等行業。
從財報披露的信息來看,作為渤海化學的核心業務板塊,渤海石化的PDH裝置對于公司舉足輕重。該裝置擁有60萬噸/年的產能,采用國際先進的Lummus Catofin工藝,曾是國內首套單體最大裝置。然而,這套核心裝置在近期因檢修陷入停擺。
早在10月13日晚間,渤海化學曾發布公告稱,渤海石化的PDH裝置按照年度計劃于10月13日開始停產檢修,當時預計的檢修時間僅為30天左右。
彼時,渤海化學在公告中提到,該次停產檢修是根據年度計劃進行的例行檢修,對公司的生產經營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然而,僅僅過了一個多月,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11月21日盤后,渤海化學的最新公告顯示,檢修期間公司雖按計劃開展工作,但“由于渤海石化廠區內新建丙烯酸酯和高吸水性樹脂新材料項目需求,渤海石化PDH裝置需要與丙烯酸酯和高吸水性樹脂新材料項目進行設備及公用工程聯調聯試”。
為了確保裝置后續生產運行的穩定,這一“聯調聯試”導致PDH裝置的檢修周期被迫延長。根據公司最新披露的時間表,預計PDH裝置將于2026年2月底才能恢復生產。
11月21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渤海化學方面,公司證券部人士表示:渤海石化是公司的主要子公司,檢修的是化工裝置,為了安全生產每年都要進行檢修,但今年確實是因為要和新項目的設備進行調試,所以今年檢修的實際時間要比之前預計要長。
核心裝置的長期停擺,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年度經營目標的達成。在2024年年度報告中,渤海化學曾明確提出了2025年的主要生產經營目標:“丙烯產量50萬噸,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
然而,現實數據卻并不樂觀。根據2025年半年度報告,公司上半年丙烯產量僅為25.42萬噸。原本下半年是沖刺全年目標的關鍵時期,但隨著PDH裝置自10月13日起停產且將持續至年底及明年年初,2025年最后兩個半月的丙烯產量將直接歸零。
如今,簡單的算術題擺在面前:在核心裝置停產的情況下,要完成剩余的產量目標幾乎已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于PDH裝置檢修是否會影響公司制定的2025年丙烯產量50萬噸目標,渤海化學證券部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檢修對公司業績應該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50萬噸生產目標需向財務部門核實。
不過,從前三季度的表現來看,此次停產可能讓渤海化學面臨更為嚴峻的財務狀況。
2025年三季報顯示,渤海化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8.09億元,同比下降16.82%;歸母凈利潤為-5.79億元。僅第三季度單季,公司就虧損了2.21億元。截至報告期末,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已降至-39.33%,較上年度末大幅減少了14.03個百分點。
渤海化學在2025年半年報中曾坦言,2025年上半年,“國內市場需求疲軟、國際地緣摩擦頻發等因素給化工行業帶來挑戰”,PDH行業結構性產能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盈利水平持續處于倒掛狀態,持續虧損局面仍未改變。此外,公司主要原材料丙烷受中美關稅政策影響進口成本急劇增加,也對利潤產生了重大影響。
如今,在原材料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核心盈利資產的長期“缺位”,無疑讓渤海化學的業績扭虧之路雪上加霜。
結合2025年前三季虧損近6億元的現實,面對行業周期性低谷與核心裝置長期停擺的雙重夾擊,渤海化學在2024年年報中立下的“2025年丙烯產量50萬噸”的經營目標恐將落空,而在2022年—2024年連續三年虧損后,備受期待的“扭虧為盈”戰役,在核心資產缺位的當下,顯得愈發艱難。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7835324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