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16 16:36:33
汽車的本質是交通工具,安全是“1”,其他所有性能都是跟隨其后的“0”。在新規引導下,未來,極端場景下的安全保障能力、復雜路況的風險預判能力,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服務能力,將成為車企比拼的核心。唯有筑牢產業發展的安全根基,中國汽車產業才能擺脫“參數內卷”桎梏,真正駛向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每經評論員 裴健如
當“百公里加速5秒內”成為部分車企樂于炫耀的技術時,一紙征求意見稿或將為這場非理性競賽按下暫停鍵。
11月12日,由公安部組織起草的國家標準計劃《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向社會征求意見(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在“超速報警和限速功能”技術指標中擬新增兩項要求:乘用車每次上電/點火后(發動機自動啟停除外),應處于百公里加速時間不小于5秒的默認工作狀態。此外,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載客汽車應具備踏板誤踩加速抑制功能,在靜止、蠕行時能檢測,抑制動力輸出并通過一個明顯的信號裝置(例如聲或光信號)提示駕駛人。
近年來,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轉型浪潮中,“數字內卷”愈演愈烈,百公里加速時間成為部分車企最熱衷炒作的核心指標,2秒級、3秒級的加速數據頻頻出現。
究其原因,在燃油車市場,百公里加速時間是很重要的動力參考指標,能夠反映出車輛加速能力和動力系統性能,也是豪華燃油車主要溢價來源之一。而在電動車時代,受益于電機技術特性,傳統燃油車需要復雜機械結構和巨額成本才能提升的加速性能,電動車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實現。車企通過宣傳這一指標,能夠展示其技術實力,提升品牌技術形象。
然而,正如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教授所言,追求極的加速能力固然能彰顯車企在電機、電控等核心領域的技術高度,但這種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日常出行實際需求,演變為一種“技術冗余”,其核心價值更多體現在品牌競爭與市場營銷層面。
畢竟,日常交通更需要安全與舒適,與賽場需要的速度與激情有根本不同。當技術突破演變為營銷噱頭,性能參數的攀比就逐漸偏離了正軌。一方面,加速性能可量化、易傳播,能快速制造話題熱度;另一方面,部分消費者對“快即高級”的認知誤區,更讓部分車企找到了流量密碼。
但喧囂背后是供需錯位和高安全隱患。城市道路限速普遍在每小時60公里至120公里,對于普通車主而言,這些被過度渲染的加速性能,不僅日常使用率不足,更可能因誤操作引發安全事故。征求意見稿的編制說明指出,近年來,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啟動加速失控事故多發,多是由于駕駛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時的駕駛準備和操控能力不足。另據統計,目前駕校教練車和大多數燃油乘用車的百公里加速時間普遍大于5秒,新老司機對于這種加速度更為適應,不易誤操作。
因此,征求意見稿擬劃定的5秒安全紅線,不僅是對技術參數的調整,更是對汽車行業發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校準,引導創新走向更有價值的方向,即重申行業競爭“安全第一”理念。當部分車企沉迷于“加速神話”時,普通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可靠的“安全冗余”,而非華而不實的性能參數堆砌。
需要指出,新規并未剝奪駕駛者的選擇權,而是通過默認設置提供一道“安全緩沖”。駕駛者仍可在需要時切換至更高性能模式,這樣既保障了特殊場景下的使用需求,又守住了日常出行的安全底線。
當“默認加速不小于5秒”成為硬性要求,新規將推動技術升級與產業洗牌。尤其是在電動汽車時代,車企競爭焦點將從“誰更快”轉向“誰更安全”“誰更可靠”。這種轉變,正是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成熟理性的必經之路,通過系統化、精細化監管,保障安全、規范市場、提升用戶體驗,重構產業競爭格局,讓真正聚焦用戶需求的企業脫穎而出。
汽車的本質是交通工具,安全是“1”,其他所有性能都是跟隨其后的“0”。在新規引導下,未來,極端場景下的安全保障能力、復雜路況的風險預判能力,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服務能力,將成為車企比拼的核心。唯有筑牢產業發展的安全根基,中國汽車產業才能擺脫“參數內卷”桎梏,真正駛向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